阅读《道德经》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似乎知道他在讲什么,云里雾里,朦朦胧胧,很美。最好采用主题阅读法,读到某一章,就把能找到的本子,关于这一章的内容认认真真看一遍,我就是这样来读的,不同人解读《道德经》的方式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异同。拓宽了认知及思维。今天来学习《道德经》的第四章。先看原文:
【帛书甲本】:道沖,而用之又弗fu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chen呵,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今本(王弼版本)】: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象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象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理解】
译文都是大致的意思,只是借鉴,关键是要揣摩原文,进行理解。有人认为,读《道德经》要让让自己进入书本,以经文养体,涵养出老子的气概,而不是仅仅会读会背那样简单。
林语堂在《老子的智慧》中借《想象的孔老会谈》来详述“道之德”。有一段。很有古人智慧:“显明的东西来自看不见的东西,有形来自无形,精神来自大道,万物起自形体,所以九窍的动物胎生,八窍的动物卵生。他们生下来的时候没有行迹,死后也无局限;没有出来的门户,也没有静息的归宿。他们站立的地方正是天地的中央,四面通达,广博而自在。”
李零认为,道以虚为用,最忌满盈。它是万物之本,是个非常深邃的东西。他们挫折锋芒,解除纠纷,和光明同在,和尘土共存,似有似无躲在万物的背后。他比所有的东西都早,比人类最老最老的老祖宗还早。
道虚淡无形。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一阴一阳之为道。道,太深远了,太渊博了。
韩鹏杰教授的解释是:道冲的冲,就是二中,二的这两点就是阴和阳,冲的本意形象地讲就是二股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三就是叁,叁就是参。阴阳参与,生出万物。道冲,就是指阴阳两者相互中和。阴阳两者相互作用产生万事万物,所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气就是阴阳二气,两者参与到一起,形成这个和谐的世界。
这个世界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中的本意是旗杆。
和光同尘的意思就是同流而不合污。
外圆内方,真正有智慧的人的内心保持自己的原则,外面跟大家打成一片。
能不能接受委屈是一个人成熟不成熟的非常重要的标志。
《道德经》里很多话重复出现,不是排版排错了,而是强调。
这个世界就是有阴阳所构成的。所以任何一件事情我们不站在一面来看,要站在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在从两者结合和运动的过程来看,这就是现代哲学研究的最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