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姐被杀害案件,随着溺亡滴滴司机身份的确认,也终于告破。
在这个事件中,除了案件本身的轰动,还有一件轰动的,就是“二更食堂”的永久关停。
事件源于食堂的一篇文字,没有看到原版,是之后从其他媒体的报道中略知了原委:该文字原本立意是谴责网友们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但,在其中,竟然出现了一些让人十分不适的描述,不少网友愤怒地形容“吃起了嚼着人血的馒头”。
作为一个知名公众号,出现这样的文字,着实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最初认识二更食堂是在网易号上,后来好像换平台了,许久未见更新。关注的那段时间,里面的文字基本都会看完,多是些心灵情感鸡汤,都是挺激励的文字,对其印象还不错。
在这篇文字里,竟然出现了带着某些色彩的描述,是作者故意的缘故还是审核把关的错漏?
最后的结局,让人唏嘘,作为媒体人,在多年的经历中,也有一些粗浅的感触。
做了多年的民生栏目,经常会遇到一些案件的报道,每每一些细节,公安部门都会提醒我们:报道太多会影响案件的侦破、不法分子可能会从中利用、对受害人会造成二次伤害......
确实,也有些媒体,为了吸引观众视线、博取眼球,对犯罪细节进行详细描述、使劲追问受害人感受......为了所谓的收视率,根本就不管那么多。这样出来,吃瓜的好奇满足了,但带来的另一面危害呢?他们可能就不会考虑太多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对一些事件报道越细致详实就越真实。个人认为:坚持真相只要客观就好,细节的东西自然会有专业的部门去深究。
前些年,民生报道成为不少媒体的主导,笼统地说,民生报道也就是社会新闻。什么跳河啊、跳楼啊、各类曝光......题材篇幅占据大部分版面栏目,让人觉得危险似乎处处不在,社会好像也不太安稳。
有时候,很多这样的报道,我都会忽略而过,看得太多这样,会让我觉得人生很灰暗,虽然有时候现实会这样,但充满希望总还是好的。
试想一下,身边总是有人在慨叹:生活不如意、工作不顺利,唉声叹气,唉叹得树叶都快要掉下来了,让你什么感觉?
随着民生报道的方式渐渐改变,自媒体也日渐兴起,各类公众号犹如雨后春笋,纷纷抢占市场,要吸引人,当然也少不了各式的抢:抢热点事件、抢标题、抢报道方式......
尤其是抢标题,这个让我有点难以名状:
“....只因做了这个事”、
“...怎么回事”、
“...参加了这个...”
......
不知道哪里学出来了,好好的一件事情,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非得这样故弄玄虚?这样才能吸引人?标新立异就是要这样?标题吸引人就是要这样来说话?直接说明不行?
反正一看到这样的标题,我是绝对不会打开的,我更乐意阅读的是,那些在标题里就可以大致知道事件的文字。
故弄玄虚会只会让人更加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