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准备在半年转正的时候写一篇感受总结,结果时间就那么狡猾的溜走了。那就到一年的时候再写吧,结果稀里糊涂参加了写作课,此文就当作《21天持续写作》的开篇吧。
来公司之前我是处于半裸辞状态,什么叫「半」?就是提了辞职还在交接,也没找到下一家。离职主要是对当时的工作怨念很深,工作 Scope 堪称一个人的端到端。但对于鸡血男来说,工作累加班多并不是多大的事情,最主要的还是没有时间去学习和提高,曾经的积累正在一点点的被耗尽,新的知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获取,到最后可能的结果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在职业生涯中我最担忧的事情就是失去选择的权利,所以最终选择了负伤逃离。这里特别感谢老婆的理解和支持,因为裸辞这事儿风险还是非常大的。
前老板还是很有人情味儿,离职交接期间没让干活,白给一月工资让我在家休息了。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很多事情并没有对错,只因立场。期间运气不错,拿到了现公司的 Offer ,一家在软件行业颇具影响力的公司。非常有仪式感的选择了2018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入职,也算在告诉自己,不必纠结于过去,好好拥抱新的开始。
一本书和一首歌,陪伴着我度过第一周的漫漫通勤路。书名《天才向左 疯子向右》,歌名《高尚》,书的内容和歌的旋律之间迸发出莫名的诡异感让当时暴戾的我变得平静。哪怕每天路上来回四个小时,大冬天在路上被冻得面瘫,但上了地铁,找到座位,带上耳机,打开书的那一刻,是一种暖到心底的充实。
新工作也并非那么的一帆风顺,总归下来试用期经历了狂热、迷茫、冲突、缓和和适应这么些个阶段。
狂热期持续的时间不短,强烈的新鲜感让自己觉得项目中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任何不足都是可以理解的,我需要做的就是学习最好的方法、执行最好的实践、快速跟上节奏,深度融入环境。像是一个干瘪了很久的海绵对水的渴望,这个时候的自己对任何东西不论好坏全部无差别的吸收进来,只要有事情就全部接下来,只要有培训就选择报名,只要有活动就选择参加,毕竟已经太久太久没有接触新的东西了。
迷茫期可能是最难受的时候,逐渐开始基于过往的工作经验对现在的工作状态产生一些辨识,团队中扁平化的管理、自驱型的工作、渗透式的沟通等等让自己有点无法适应,深知这种自组织型的工作方式是由一些隐性的规则来形成的。但是对于一个新人来说,很难以在短时间内去抓住这些规则,而且我相信也没有老人能将这些规则道明白,此刻的自己有些不知所措。
现在想起来冲突期应该源于内心对存在感的恐慌,技术卓越是工程师对技术的认可和追求,而近三年我都是在做 Lead 和 Sales 相关的工作,当已经初具从价值和团队出发的视角的时候,很难以再静下心来去做一些具体的 hands-on 的活儿。恰逢所在的团队基本都是技术的狂热者,对相同的事情的不同认知产生了很大的冲突。
缓和期,认可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我只能庆幸自己身边有着这么一群优秀的同事。当我一直强调的增强各角色之间沟通、及时同步信息、适当展现输出得到了较好反馈的时候,团队成员也承认了我在这方面工作的价值。这个转变很重要,人和人的相处是互相作用的,那个时候的我也渐渐尝试找自己的定位以及去补充自己的不足。
适应期,改变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过程很艰苦只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是一个恰如其分的度,这个是非常不好把握的。这里我得感谢两个人,一个人给我了改变的方向,一个人给了我改变的度量。在 X 的影响下我跟团队融入得越来越好,大家的说话方式、行事风格、对事情的认识也越来越像,这种极小的差异化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而和 S 的一次聊天让我清晰了自己的定位,其实我曾经和团队之间有冲突的观点并不一定是错误的,现在我所完全融入的团队也不一定是完美的,我需要更多的去观察和思考,我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我需要更有自信的去建立一些差异化。
相比以前我从刻板变得更加灵活,对于曾经遵守的一些规则会去思考、去质疑,与人相处也更多的是在尊重的前提下保留自己的个性。特别珍视的是这些带来改变的经历,结果可能他人更关注的,但过程永远只属于自己。
那么,我要开始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