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家里很穷。
穷到嘛程度呢?说起来你可能有点半信半疑:四五岁还远未上学呢就开始兀自到地里割草,天天不拉,隔三差五手被不小心砍破那是常事,家人见怪不怪。一把可砍可削的镰刀,一个藤条筐子足矣,连磨刀的事儿都是自己做,磨罢自然要试试刃口。这些嫩嫩绿绿,枝枝蔓蔓,花花叶叶们被割回后,稍加分拣,分别喂给猪,羊和兔子,使命算是完成。需要说明的是,猪羊出栏后的收入那是家里的;而兔子最后卖到供销社,那笔收入是孩子的。也正是因了此笔慰劳,不点大的男娃们才不辞劳苦甚至不顾危险。而这些草食草料之需那是没穷尽的,越多越好。说实话,当时有些生产队经验得特别差劲,一个全劳力全年的收入还不如羊两头猪呢。
装在筐子里的草多时达五六十斤以上,从地理背回远的多达三四里,途中自然要歇几歇。有点意思的是,当时“四旧”在文物大省山西晋南很是常见(“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地界儿半身高,全村多达十来八处,基本都在大道旁边。正好给割草的孩子们提供了歇脚的地儿。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碑亭里其中就有我家一座。全家人倘然都算上的话,达四五十口没问题。
这座古朴的碑亭,犹如一颗镶嵌在绿色大自然中的璀璨明珠,其优雅的线条和结构令人赞叹不已,宛如一首优美的诗篇。绿树环绕的古亭,柱子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仿佛将人们的思绪带入了古代的浪漫故事中。几百年来这些砖石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仿佛是历史的见证;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仿佛一幅悠远的历史画卷。走近亭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两扇雕花的大门。门的轮廓优雅,雕刻精细,似乎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走进亭子,只见四面的窗户造型别致,光线透过丝丝缝隙,洒在光滑的桌椅上,让人倍感舒适。亭子的墙壁上绘着山水花鸟画,色彩鲜明,栩栩如生,仿佛把人带入了另一个世界。亭子的外观精美,彷佛是一幅立体画,让人流连忘返。顶部覆盖着瓦片,犹如鱼鳞一般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四根圆柱支撑着亭子,柱身雕刻着各种图案,趣味盎然。
亭子就如同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历经风雨,但依旧屹立不倒。古亭子的石柱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既有古朴的纹理,又有华丽的色彩,令人赞叹不已。这亭子啊,就像是故事里的仙境,四面来风,八面玲珑,每一砖每一瓦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时间的雕刻师精心镌刻,这座亭子上留满了岁月的痕迹,但它依然稳稳地站在那里,守望着四季的更迭。知道现在,梦里还经常梦见这些带有灵魂的古建筑。
走进亭子,看著那些一通通的碑石,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四面八方皆美景,亭子自身就是一处景点。倚栏而望,远处的山峦叠嶂,近处的碧水荡漾,无不让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说实话,笔者上小学前就已经识得不少字,其中一大半就是靠老师出身的祖父拉着手指着碑面进而教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