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例会,几位星期天到郑州学习的老师进行了学习心得分享,可谓精彩纷呈,让人身临其境,亲临现场聆听的感觉。其中“精问、少言、善等”这几个词吸引了我。我就将这几位老师的分享和我自己的思考整理建构在课堂当中老师必备的这几项基本素质上。
一、精问
“不要让学生停留在知识的舒适圈”,那就需要老师寻找学生相关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的问题应该让他们蹦一蹦够得着,想一想能明白,做一做可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要精确,对问题的设计要精准,对学生的引领要精当。一节课,要有提纲挈领的问题,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有抽丝剥茧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更要有高阶思维的问题,带领学生有效建构。
所以,问题的设计不是多就好,问题多了反而显得杂乱无章,条理不清,逻辑不明。问题,就像PPT页数,越少越好。贵在精!
二、少言
我的听课本上经常在醒目的位置上写上“教师话多”这几个字。我们听课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节课就听见老师带着扩音器不停的说、不停的说,学生很少回答问题。即便是被老师叫起来,也就是嗫嗫嚅嚅地蹦出一两个词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怎么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呢?
昨天看到倩楠姐写的某学校的的课堂流程,里面要求教师的系统讲解不能超过两分钟,教师的所有讲解不能超过八分钟。包括我们平时的微型课也要求不能超过十分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说话的时间只能占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一左右。这样才能将语言实践的机会还给学生。
学生多说,老师才知对错。学生多说,他们才有收获。
三、善等
真实的课堂是安静的,是让学生产生思考的课堂。善等不是不作为的等,而是善于给学生搭支架,让学生发现;善于旁敲侧击去引导,让学生顿悟。
教师的课堂设计只是预设,学生完全按教师的预设去走,毫无“生成”这本身就是问题。所以才会有“没有问题的课堂就是最大的问题”这句话。教师上课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嘴上有说法,心里有流程,要兼顾到的太多了,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几方面权衡下来,学生能学会东西是重中之重。所以,耐下性子,善于等待学生的自主发现和凝神静思之后的顿悟才是我们最该做的。
所以才有了“讲不完不是问题,拖堂是问题”这一说。
最后想说一句印象深刻的话“习以为常的结果是视而不见”。听到这句话,让我深以为然。为什么有一部分学生总是不看题目就想当然的做题?比如,题目要求是读音对的打对号,有的学生就会写成多音字组词。为什么佩服的“佩”字中的短横总是写成撇?就是因为学生见过的类似题目太多,养成了思维定势,看见括号就是给多音字组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