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注释:
①大德不官:圣人之德盛大,不偏治一官之事;
②大道不器:大道之体,不偏主一器;
③大信不约:至诚感物,不待有所要约,而人无不信之;
④大时不齐:天之四时,寒暑错行,未尝齐一,而卒未尝有所违也。
⑤源:源头。黄河是水的源头。
⑥委:汇集。大海是水的汇集处。
解读:
这是《学记》结尾最后一段,这段话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这是《道德经》的标志性句式,让人立刻联想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凡事物加上一个“大”字,就超越了具体事物本身,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大象不再是普通的象,又不离普通的象,所以无形而有形;大音不再是寻常的音,又不离寻常的音,所以希声而有声。这个架势一出来,就是要把"学习"提升到哲学高度。
大德不官。“官”是具体事务,“德”是对“道”的证悟,这里指代具体事务得以成立的原因,以及具体操作中必须遵循的道理。不同具体事务背后的“德”是相通的,一通百通,百官归于一德,是为大德,所以说大德不官。
真正的领导者不受职能的局限,不受行业的局限,可以领导销售团队,也可以领导研发团队,可以造汽车,也可以开超市,因为具体业务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这就是大德不官。
大道不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属于理念世界,”器“属于现实世界,道和器不是同一个层面的东西,“道”散于万器之中,"器"是“道”在具体情境下的表达,所以说大道不器。
大信不约。中国人讲究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敢轻易表态,一旦开口就是一个约定。中国人骨子里更相信人品,反而不太重视书面的契约。
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经过卫国蒲城时,刚好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叛乱。孔子一行被叛军围困,幸而有弟子公良孺拼死保护,蒲城叛军也有些胆怯了,要求孔子只要发誓不去卫国就放人。孔子发完誓后,出了东门就直奔卫国而去。子贡问孔子,老师,咱们不是刚发过誓吗?孔子说:“要盟也,神不听。”意思是,被威胁而做出的誓言不算数的。
所以,大信其实是指内心的诚信,跟外在的契约无关。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义就是康德所说的“内心的道德律令”,是我们在内心与自己订立的契约。
大时不齐。时间是人为的概念,是心理幻象,“大时”不是钟表上的时间,而是指事物演化的内在节律。寒暑错行,从来不跟着钟表走,但是你确定地知道,冬天到了春天就不远了。
列举这四个现象,都是为了论证”学习“跟大德、大道、大信、大时是同一个层面的东西,它超越了人类的各种具体的活动,又不离各种具体活动,是沟通形而上与形而下世界的桥梁。
学习就是大德,是各种具体事务性能力背后的元能力,就像上一篇说的,“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学习也是大道,散布在所有的人类活动里头,是各种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习也是大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学什么得什么,功夫到了,自然有收获。
学习也是大时,有其内在的节律,顺应节律事半功倍,违背节律事倍功半。
开篇说大学之道。结尾又收到“大”字上面来,既呼应了开篇,又升华了结论。
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本就是学习,“有志于本”就是呼应开篇的论点“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好文章就是这样豹头凤尾,金声玉振。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夏商周三代君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黄河后祭大海。黄河是水的源头,大海是河流的归处。河虽小却是本,海虽大实居末,先本而后末,这叫做“务本”。
抓住了“学习”就是抓住了一切人类活动的根本。学习看似可有可无,做具体工作时,我们往往急功近利,太关注结果了,反而忘掉了学习。然而学习一旦缺位,一切活动都将黯然失色。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所以古人才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后记:
终于写完了!第一次体验欠债式写作,贴出了第一篇也就意味着欠下了17个债,一度很有压力,好在都还完了。
这次写作的过程也再次验证了分享是学习的高级形态,18篇文章没有一篇是我自己完全通晓后,再写出来分享的,每一篇都是象是写论文,一点点长出来的。如果不逼着自己写下来,很多感悟就会象火星儿一样,闪一下就灭了,认知升级也不可能完成。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么能干,是因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家底儿太厚实了。现在全世界都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反而中国人自己,好像兴趣不是那么大,很奇怪。也许这就是可得性偏见的例子,自家的东西不稀罕,别人家锅里的才香。
你可能会说,这些所谓的经典,都是两千年前的老古董了,跟现代人的生活有关系吗?我不懂经典许多年,不也活得很好吗?
您说的是呢!就是遍读四书五经,也没人给您加工资,不能美颜,不能养生,连茶余饭后的谈资都没有多少人爱听,学习经典有啥用呢?
但是换个角度来说,生命到底是什么?只是这一堆肉吗?肉身只是个容器,俗称臭皮囊,皮囊里头是什么呢?我们养活这个皮囊到底是为什么呢?侍候这个东西一辈子,从未打开来看看里面装的什么?你觉得遗憾不?
如果你同意人类是个整体,乃至万物一体,那么就意味着你也同意我们身上承载着来自整体的能量和信息。如果你相信生命是个连续体,那么就意味着你也相信我们身上承载了从时间之河漂流下来的远古的能量和信息,并且要通过我们继续传递下去。这些都是容器里的东西。接下来就是个人的选择了,是一辈子活成一副皮囊呢?还是有兴趣解码一下这些来自远古的信息?释放一下这些来自先祖的能量?如果您有兴趣,密钥就藏在经典里。
庄子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国学经典就是这么个无用的东西。
学习经典很难吗?难也不难。准确地说,是践行经典难,学习经典不难。当然,我这么说已经违背了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诲了。我想表达的是,只要你开始学了,自然就进入了知行的漩涡,入门不难,只是漩涡的深浅有别罢了。
我个人的经验,学习经典诵读是关键。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当你理解了,自然就记住了,而记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创新是从记忆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入门的读物不需多,我个人觉得,四书外加老子就够了,5本书加起来不到6万字。关于这些文章的注解非常多,随便百度一下都能找到,读起来不难。这些文章读通了,再读其他的就容易了。
就说到这吧,感恩在学习经典的路上有你同行,期待我们有更多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