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年谱(十七)
摘自《苏文忠公集》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号02535明(1368年―1644年)(五羊王宗稷
原文:
五年壬戌1082
先生年四十七,在黄州。寓居临皋亭,就东坡筑雪堂,自号东坡居士。以《东坡图》考之,自黄州门南至雪堂四百三十步。《雪堂问》云:“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号其正曰雪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其名盖起于此。先生自书东坡雪堂四字以榜之。试以《东坡图》考雪堂之景,堂之前则有细柳,前有浚井,西有微泉。堂之下则有大冶长老桃花、茶,巢元脩菜,何氏丛橘,种秔稌,莳枣栗,有松期为可斫,种麦以为奇事,作陂塘,植黄桑,皆足以供先生之岁用,而为雪堂之胜景云耳。以长短句《拟斜川》观之,元丰壬戌之春,予躬耕东坡,筑雪堂以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作《江城子》词。是年三月,先生以事至蕲水,观《悼徐德占诗》序云:“元丰五年三月,余以事至蕲水,德占惠然见访。”又有春夜行蕲水,过酒家饮酒,乘月至一桥上,曲肱少休,作《西江月》词。又游蕲水清泉寺,作《浣溪沙》词,又作《寒夜》诗二首云“自我来黄州,已见三寒食。”先生庚申二月来黄,至是三寒食矣。太守徐君猷分新火,先生有诗谢之,有“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之句。七月游赤壁,有《赤壁赋》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十月又游之,有《后赤壁赋》。以《东坡图》考之,《后赤壁赋》云:“十月既望,苏子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则壬戌之冬未迁,而先生以甲子六月过汝,则居雪堂止年余。由是推之,先生自临皋迁雪堂,必在壬戌十月之后明矣。又有《和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云:“去年太岁空在酉。”乃知指去年辛酉而言之也。又按长短句有“饮王文甫家,集古句,作墨竹”《定风波》,及《梦扁舟》、《望栖霞》,作《鼓笛慢》,及记单骧、孙兆事迹,作《怪石供》。及重九作《醉蓬莱》,示黄守徐君猷,有“羁旅三年”之句。先生庚申来黄,至是恰三年矣。
试译:
元丰五年壬戌公元1082年
苏轼四十七岁,在黄州。寄居在临皋亭,在东坡建雪堂,自号东坡居士。以《东坡图》考据,自黄州城门南到雪堂四百三十步。《雪堂问》中说:“苏子我在东坡的旁边得到荒废的园圃,在其正门上写雪堂,因为是在大雪中建起,因而在四壁上图绘成雪,是满铺的。”雪堂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苏轼亲自书写东坡雪堂四字以标榜。设想以《东坡图》来考据雪堂的美景,堂前有细柳树,再前还有浚井,西面有微泉。堂下有从大冶长老处讨来的桃花、和茶树,巢元脩种的菜,从何氏家要来的丛橘,种上粳稻和糯稻,栽种枣树栗子树,还有松树,期望将来可以砍伐,还突发奇想种上小麦,挖池塘,植黄桑树,都足以供给苏轼一年的需用,同时也成为雪堂的美景。以长短句《拟斜川》来看,其中说元丰壬戌年的春季,我躬耕在东坡,建造雪堂居住。南面有四望亭,西面有北山流下的细长的泉水,慨然而叹,此不也如同陶渊明游玩的斜川吗,于是作《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词。这一年三月,苏轼因事到蕲水县,看一下他《悼徐德占诗(徐禧)》的序中说:“元丰五年三月,我因事到蕲水县,德占很开心地到访。”又说到,在一个春日的夜晚行走在蕲水县,路过一个酒家喝了些酒,月夜下来到一座桥上,躺下枕着胳膊小睡一会儿,作词《西江月·顷在黄州》。又游览蕲水清泉寺,作《浣溪沙》词,又作《寒夜》诗二首其中说“自我来黄州,已见三寒食。”先生庚申二月来黄州,至此时是第三个寒食节。太守徐君猷分享新柴火,苏轼写诗答谢,有“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之句。七月游赤壁,有《赤壁赋》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玩于赤壁之下。”十月到赤壁游玩,写有《后赤壁赋》。以《东坡图》考之,《后赤壁赋》中说:“十月既望,苏子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那么壬戌年的冬季还未搬迁,而苏轼以甲子年六月去汝州,那么他在雪堂只住了一年多。由此推测,苏轼自临皋迁到雪堂,一定是在壬戌年十月之后,这是很清楚的。又写有《和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云:“去年太岁空在酉。”于是可以知道是指去年辛酉年而言。又按长短句有“饮王文甫家,集古句,作墨竹”《定风波》,及《梦扁舟》、《望栖霞》《鼓笛慢》,等词作,还在《东坡志林》记述了单骧、孙兆的事迹,写了《前怪石供》。在重阳节作《醉蓬莱·重九上君猷》,给黄州太守徐君猷,其中有“羁旅三年”之句。苏轼庚申年来黄州,至此时恰好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