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珍坚持分享第1202天
首先我们来谈谈保密。对来访者来说,没人愿意鼓足了勇气去找咨询师,结果不相关的人知道了这件事,甚至知道他具体咨询什么问题、他这个人有什么问题。所以保密是首当其冲的一条伦理守则。
保密指的是心理咨询师需要对所有与来访者有关的信息保密,包括来访者的个人信息、咨询的内容、心理测评资料、咨询的录音录像等。每个咨询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来访者的隐私权,这是受到国家法律和伦理守则约束的。
成熟的咨询师会对保密有着全面的理解和发自内心的重视。他们尊重来访者的隐私,时刻把保护来访者的尊严和安全放在首位,深刻明白这对来访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有一句话很重要:“真正的咨询过程,取决于这种信任关系的发展程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保密,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安全壁垒,让来访者敢于在咨询时去坦露自己的痛苦,去表达他在人前不敢表达的心声。保密也为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架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我们常说的咨访关系,它是咨询是否见效的基础,决定了桥这头的人是否能够顺利抵达彼岸。通过保密来得到对方的信任,这是实现助人的第一步。
那么保密是不是绝对的呢?伦理守则里对于保密例外的事项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所谓保密例外,就是说在发生例外事件时,保密原则将不再适用。例外事件包括以下的四种情况:
(1)咨询师发现来访者有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严重危险时;
(2)来访者有致命的传染性疾病等可能危及他人时;
(3)未成年人在受到性侵犯或虐待时;
(4)法律规定需要披露时。比如司法机关根据工作需要,要来了解来访者的心理状况时。
在发生前面三种情况时,咨询师有责任向监护人或有关部门及时反映情况。第四种情况比较特殊,咨询师有遵循法律法规的义务,但需要法庭及相关人员出示合法的书面要求,并要求对方确保,这种披露不会对咨询关系带来直接损害或潜在危害。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来访者是未成年人。因为付费的是父母,可接受咨询的是孩子,父母又和孩子的问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保密原则在这个时候如何去执行呢?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十来岁的初中生,是她的父母找到我的,他们事先大概跟我说了一下孩子近期的情况,情绪不稳定有自杀倾向。一个十多岁孩子因为严重的情绪问题被送来咨询,她可能都不知道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或者自己根本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那么我们怎么去帮到他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和她父母的沟通了解她咨询的意愿,如果有意愿,下一步我们找个她觉得舒服的方式和环境进一步沟通,如可以通过沙盘和游戏或直接沟通去了解她的内心。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是因为孩子陷于了早恋,而对方因为和她是同性而选择拒绝,于是她陷入失恋的痛苦中。失恋基本每个人都会经历,随着时间的流逝伤痛会慢慢抚平,但是同性恋问题就比较复杂了,这也是她没有和家人明说的原因。
青春期的孩子向往寻找独特的自我,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在这个时候实施保密原则就要非常谨慎。除了例外事项之外,其他的问题,哪些是可以和父母谈的,而哪些是绝对不可以的,我们要跟青少年本人去讨论决定。只有她感觉到绝对被尊重了,感受到她或许从未感受过的自主,她才不会逃离这个咨访关系,我们才能真正去帮助他们。
于是,我询问孩子是否可以告知你的父母,我们需要和父母去讨论这部分感受,告诉父母我们的发现,尝试让父母去理解孩子产生症状的原因。只有这样,咨询才能推进。这个时候,咨询师就是孩子通往父母的桥梁,也是父母通往孩子的桥梁。
总而言之,保密是咨询关系的基础,它远远不止是为了让咨询师保护自己不受惩罚,而是真的为了来访者着想,也为咨询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