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跟我说让我帮个忙,家中孩子15岁初三,现在非常时期,但孩子沉迷于手机,晚上玩得很晚,她自己及孩子的小姨都跟孩子沟通过,无效。
欣然接受这个挑战。
男主人已故,这对母子相依为命很多年,妈妈跟我描述了带孩子的诸多艰辛。物质条件,现在吃穿不愁了,但就现在的标准也算贫寒。要命的是,母子之间充斥着相互的不理解、指责……妈妈处在更年期孩子处在青春期,相互之间虽有深厚的爱,但又有着极度的无力感,无法抑制各自的情绪,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满足对方的期许……压抑爆发,压抑爆发,如此循环着。
因为没有学习过,诸如许多妈妈一样,这位妈妈也跟我说了孩子的诸多不是,纵使那些都不是不是。恰巧一次碰到母女在激烈的争吵,孩子歇斯底里地哭,就此机会我让孩子把内心的所有苦毒倒了出来,接纳她所有对母亲的控诉,安静地听着,抚摸着她:“是她不对,她做的不好。告诉阿姨还有吗?”孩子向我敞开,由近及远,讲到了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开始孩子是大声的哭诉,慢慢情绪稳定下来小声的抽泣,然后平静的跟我叙述。我问:“还有吗?”,再想想再接着讲,“还有吗?”……直至孩子嘴角微微往上弯着说:“没有了。”然后我带着她站在另一个角度去分析她所描述的每一件事,看到妈妈的无助、无奈、无能为力。后期也跟妈妈单独说了一些心理学知识,让她更好地认识理解自己的孩子。最主要的是让她们从以前那种无助无力的思想状态中走出来,让她们意识到以前所有的苦难都能化成一种祝福。不是妈妈那句:“对不起孩子,但我也没有办法。”而是换成“孩子,我不欠你,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给你我所能给的最好的。”也不是孩子那句“她老这样,她改不了。”而是换成“她没有机会学习,我来学,我来影响她。”以前的苦难重重地压在孩子头上,而我告诉孩子她多幸福,她拥有了大多数孩子没有的经历,所以她才有这么强的自理能力、想做就做的魄力。
一个念象,一种生命。现在母女俩关系缓和了很多,双方跟我的反馈都很正面,孩子改变最快,没再跟我说过妈妈什么坏话,妈妈时不时的有些小报告,就事论事,进步也蛮大。欣慰。
既然妈妈和小姨都就玩手机的事聊过了且无效,我就换条路走吧。假装不知道这件事,跟孩子漫不经心的聊着,聊到了合理化,聊到了自制力,漫不经心的问她玩手机的时间长短,问她用手机都干些什么,就她的答案给予肯定、赞赏,同时也给她挖了一个坑:“你已具备成功的很多要素,能吃苦有耐力,但自制力也是成功必需的一个能力,这周的作业就是在手机上要控制时间,你觉得一天玩多久合适?”讨价还价,讨价还价,最终定在一天一个半小时,“虽然我认为一天一个半小时有点长,一天一小时更合适,但阿姨尊重你,咱慢慢来,等你习惯了再往下减。说话算话,下周检查你能不能及格哟。”
“来,击个掌!”
“啪!”掌声落定,静待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