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学习近三个钟头,大约明白了这个课程的逻辑基础:就是拆解工作为若干项目,每个项目对应具体一套流程。流程中每一个工作环节用心智模式来解构。即“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是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化的工作单元的过程。即将工作颗粒进行“心智化”的转化,从而将工作领域对接到学习领域。这个模式符合认知规律,也有机械化、复杂化的一些问题。且项目是按难度递进的关系来设计,而我感觉从举例衬衫,西装,旗袍这样递进的话,似乎是穷不尽项目的。
这与徐老师的项目化课程还是不太一样。岗位定向——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标准—知识技能素质。徐老师的项目课程从工作到知识转化是通过一个桥梁即“职业能力”来支撑完成,从工作领域到学习领域这一跳的。而能力被解构为:工具能力,方法能力,研判能力等。则工作知识据此而决定。
MES是劳动技能模块化课程,CBE是技能加知识的模块课程,而项目化是知识,技能,素质项目化的过程。学习场课程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的课程。
来自北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Dacum课程分析法,则是工作任务分析,论证职责(6-12项)——工作任务(75-125项)——步骤分析——KSA——大数据论证,即提炼定义好知识能力需求,即KSA(知识,技能,态度)写出列表很关键。
总之,工作导向型课程就是需要解决两点,一是工作如何拆分的问题,怎么定义工作单元,这里涉及到用规定工作分析的“规格”问题;二是如何将工作领域跳转为学习语境,这就需设计是将工作单元按照认知规律还是按照教育要求来打开。
有人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工作过程,一直觉得这句话不对,曾经试图拆解。教育有其内部规律,受教育者也有其认知规律,如由浅入深等。而一项工作任务并不是这样一种有规律排序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工作过程,而教学过程并不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要经过“拆解、译码”转换为教学要素、流程,教学发生后受教育者又将学识按一定规律回归为工作行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译码规则“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