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很神奇的东西,作为一件商品,它的价格并不与自身价值所挂钩。你可以花上几十元买到上百年的积累与沉淀,也可以花几十元买到与高人对话的机会。
不管你认不认可,读书是用最低廉的经济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当我们开始厌烦现状,想要改变自己时,第一想到的成长方式就是读书。当我们付完款,买来书,拆开包装。那一刻,我们有了一种彷佛获得知识的错觉。
我们常常会羡慕别人的成长结果,也想仿照别人的成长路径,悄悄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但因肾上腺素飙升而做出的决定总是来的快,去的快。我们在关于书的事情上总是:买书是简单的,看书是艰难的;买书是清晰的、确定的;看书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我们的欲望越大,焦虑也就越多,一本书还没读完就想马上看到改变、看到效果。看不到效果就心急如焚,注意力很快又会被别的书所吸引,甚至看书的热度还没持续三分钟就开始了刷手机的日常。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一本书也没能读完,读过的部分也没能帮助我们有任何成长,甚至越读越乱,以至于很多人会处在一种“假阅读”的状态。
读书很多时候追求的并不是结果,而是追求思考的过程。一本好书,能让我们拥有跟专家高手交流的机会,因为几乎所有书籍都是写书的作者看待事物、做出选择、制定决策的过程。书中的世界即是他们心中的世界,书中的人物即是他们思维的化身。读书带我们去到去不了的世界,让我们思考平淡生活下不会思考的事情。
读书的第一步,就是转变急功近利的思想,要从结果驱动转变为成长驱动。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阅读很难让我们迅速完成一生的成长,但是读书思考的过程却可以让我们获得受用一生的经验。
思考是耗能的,所以我们的大脑在进化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重复调用思考路径的工具:习惯。我们每天待人接物、安排工作、吃饭睡觉,只是顺着习惯做出反应,不会对这些日常进行深入的思考。但渴望成长的人会主动的磨练自己,提高自己思考的密度。如果千篇一律的日常很难为我们带来思考的机会,那么阅读就是在为我们提供另一个思考的战场。
阅读的过程是我们外观世界内观自己的过程,我们的思维随时都能与顶级思维交锋,平淡生活之下也会产生思维碰撞的浪花。
如果自己没有时间阅读完一整本书,那至少也要去尝试下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碎片化时代,我们的娱乐阈值被拔高,比起读书,刷手机得到的快感更加轻松便利、触手可得。除此之外,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也让我们很难拥有一大块完整的时间,去读完一整本需要一生写就的书籍。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坚持读完一本书,那我们为什么不尝试着把书籍碎片化,精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略读自己能猜到的部分。读书不需要追求完整的虔诚,我们只需要为自己的思考和成长负责。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粗略地泛读还是仔细的精读,我们都要注意自己与知识的关联。如果有一个知识点触动了我们的思维,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那我们最好立马把它记录下来。因为一本书真正重要的内容其实只有20%,其余80%的内容都是围绕观点来论述的例子,如果一本书只有20%的部分能为我们带来成长,那我们最好牢牢抓住这部分。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能因为书中的内容而成长,那这个人的书就没有白读。
真正读好一本书,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输出。可以是将书中的做法付诸于实践,然后收获一个良好的习惯。也可以是将书中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认知,然后写一篇文章输出给更多的人。总的来说,阅读→思考→实践→改变,阅读仅仅是成长的开始,而不是成长的结束。
如果世俗的功利让你疲于奔命,如果你想让自己获得成长的机会,也不妨去读几本书,享受下内心的宁静和成长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