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本人愚钝,所以经常被指责“不懂常识”,很是痛苦。
偶然听到一个说法,所谓“常识”,就是被封装的二手知识,于是不说豁然开朗吧,至少也是觉得深有感触。于是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这样一个对于“常识”的解释,会让我产生如此的触动呢。
如果说是“常识”,貌似是指一种大家都知道,或者大家都应该知道的知识。这其实不完全是一种中性的说法,而是带有一种评价,对于认知水平、智力水平的评价。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这不是常识吗?”的时候,好像总是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好像觉得对方连这个都不知道,连这个都不懂得,实在是白痴、弱智、枉自为人了(当然,恐怕不会真的这么严重的)。当然,可能说不好到底是“常识”带来的,还是这个反问带来的。但貌似常识确实经常和反问连在一起,尤其是当面这样说别人的时候。
而如果说是被封装的二手知识呢,好像就把那个“应该”的评价感觉去除了,完全变成了一种中性的说法,变成了只是一种知识而已。因为如果只是一种知识的话,那知道或者不知道就貌似都是可以接受的情况了。而且每个人都不会是全知全能的,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知识,那么就必然有一些知识是一些人知道,而另一些人不知道的。尤其是某些专业性的知识,可以在对应的专业领域内,确实是一些大家普遍知道的知识,但对于专业领域外的人来说,则很可能是一些并不被广泛知道的知识。在这种需要和专业外人士交流的情况下,如果还认为这是“常识”的话,恐怕就会产生鸡同鸭讲的效果了吧。
以上说了种种关于“常识”导致的产生沟通障碍的情况。但好像也很难说,到底是由于“常识”这个词本身带来的,还是说由于认为是常识而产生了对于对方的智力和道德上的优越感以至于在行为上产生轻蔑傲慢等态度带来的。当然,如果真的要细细追究的话,恐怕还是后者带来的吧。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提到“常识”总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毕竟,常识还有一个是认为大家都知道的知识。也就是说,在一定的人群范围内,大概率会有一些信息或知识是所有人都知道的,这些信息或知识便可以称为“常识”了。那么在这个特写的人群范围内,就可以以此“常识”为基础进行沟通,而不需要对所谓“常识”进行一遍一遍的说明,这毫无疑问会带来沟通成本的降低,沟通效率的提升。当时,此种“常识”可能也可以称为“共识”吧。当我们沟通的时候发现对于更基本的信息或知识没有达成共识的时候,那么最好就这些更基本的信息或知识先进行确认,直到达成共识之后,才好进行更进一步的沟通。毕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嘛。
2022年8月14日 完成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