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资治通鉴:贾诩的毒计有多毒,这才是聪明者的正确打开方式。

上一篇我们品读了假聪明人杨修的故事,今天来讲一位真正聪明的智者。

我认为的智者要具备三个要素.

第一条,无论在任何恶劣的形势下,都有力挽狂澜的能力。

第二条,从来不站在道德的层面逆转自己的理性,就是具备反人性的逻辑思维。

第三条,从来不会让老板感觉到自己有危险,也就是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把自己置于险地。

我们来品一品贾诩的故事。

东汉初平三年,也就是192年。司徒王允施展美人计,吕布反水杀了董卓。

这时候就有传言,王允要杀了所有西凉军将领。

正常人的做法要么就是向王允投降,要么就是赶快跑路。

明摆着,吕布在长安。谁也起不了反抗的心思。

西凉军将领李傕郭汜首先想到的是向王允求饶,王允不准。于是这群西凉军准备解散回家。

贾诩想到的却是部队不能就这么散了,如果散了,他们这些当官的肯定一个也跑不了,王允随便派个小喽啰就收拾了他们。

所以王允死死拖住李傕,明明白白的告诉李傕等人,目前王允没杀我们们只是顾忌西凉军还存在,如果西凉军也没了,我们彻底就成了随意宰杀的羔羊。

回家是等死,部队散了就是找死,只有一条路可以不死,那就是攻下长安斩杀王允。

如果成功了还可以掌握皇帝,到时候干啥都可以。就算失败了再回西凉也来得及。

凭良心说这个计策不算太毒,但这种手段间接的毁了东汉王朝。这也是贾诩被人称作毒士的由来。

站在贾诩的立场上,他针对的是王允无防备的正常心理。毕竟战力最强大的吕布被自己收服,吕布手下又有并州军。

西凉军怎么会,又怎么敢攻打长安。

王允是祁县王氏。在当时属于豪门子弟。这种人永远不会知道狗逼急了也会反咬主人一口,更不知道人逼急了会是什么状态。

贾诩懂人性,他要做的只是把西凉军的狠劲逼出来,仅此而已。

聪明人三要素贾诩已经做了两条,第三条也会做。那就是不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贾诩找了个借口赶紧离开了西凉军,也离开了长安。

因为他知道,长安并不是安全的地方。西凉军这么搞迟早会把其他诸侯招来。

果然没几天李催郭汜开始内讧,外面曹操等人都惦记着长安的汉献帝。

贾诩跟着张绣,张绣也是出自西凉军,原来董卓的一个部将张济就是张绣的叔叔。

张济死了,这支部队就交给了张绣。张绣以前投靠过曹操,因为曹操勾搭叔叔的老婆,张绣气不过又反了曹操。

这场战役曹操不仅死了典韦这一个猛将,而且自己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因为保护他丢了命。

这时候袁绍和曹操正在交战,对于贾诩来说很不安全,北方的形势已经很明朗。

因为这两人打仗无论是谁胜出,张绣都面临着被吞并的危险,谁胜了都容不下张绣这个小军阀继续存在。是时候给自己选个新主子了。

给张绣的想法肯定是投靠袁绍,一来袁绍地盘大,兵也多。胜算肯定比曹操大。二来,曹操和自己有着不可调解的杀子之仇。

但贾诩有自己的见解,他劝谏张绣:

首先曹操有皇帝在手里,讨伐袁绍名正言顺,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不算投靠曹操,而是投靠皇帝。一个臣子投靠皇帝没什么丢人的。

第二点,袁绍的确很厉害,但此时的袁绍是最张狂的时候,我们投靠袁绍不一定被重视。

而曹操表明上势力弱,反过来想也是最需要人的时候,所以我们投降曹操相当于雪中送炭。这种机会打着灯笼也难找。

张绣有疑虑,毕竟人家的儿子,大将都死在了自己手里。

贾诩笑着对张绣说,这就是为什么让你现在投降曹操的第三个原因。

曹操现在急需用人,咱们现在投奔,曹操肯定不敢针对咱们,反而要更加重视咱们,要不然以后谁还敢投靠他曹操。

于是张绣投靠了曹操。结果也如贾诩所料。

贾诩对张绣出的计谋同样是站在反人性角度上提出的建议。

他的取舍在于反向研究曹操袁绍的利弊,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抉择。

但这种抉择往往不是当局者最希望的结果,甚至有可能把自己置于风险的位置。

就像张绣,因为他要投靠袁绍的风险要比投靠曹操风险要小的多。获得的利益虽然没有投靠曹操的利益大,但要命的风险也小。

他再次投靠曹操心里上肯定过不去。碰到风险本能的想做对自己最保险的事情。

但这无疑与贾诩的主张有了矛盾。张绣有可能不听贾诩的建议,甚至还有可能认为贾诩和曹操有勾结,进而危害到贾诩的安全。

这就是一般人的思维方式,脑子里永远有一条自保的念头。但张绣的想法真没风险吗?

如果袁绍败了,张绣处在这样尴尬的地位想活命都难。

史书没记载贾诩到底是怎样论证袁绍必败的。但官渡之战之前,无论是袁绍方面的田丰还是荆州刘表手下的韩嵩包括郭嘉都预测过袁绍肯定会失败。

身为一流智者的贾诩肯定会料到袁绍必败。

或许史书上没记载的正是这一段,贾诩一针见血的打消了张绣最后一点保守的念头。

明明白白告诉张绣投降袁绍肯定不会有好下场。只有这样才能让张绣死心塌地的投靠曹操。

贾诩的计策一般都很冷血,甚至有些绝情。他的理性能彻底断绝别人对结果留有最后一丝的期望。

同时不会因为别的客观原因威胁自己的安全。这就是真正聪明人的做事方式。

贾诩在曹操哪里并没有多出彩的表现,因为曹操手下能人不少,站在贾诩的立场没必要因为出风头而去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但曹操每一次的重大举措都要咨询贾诩,因为曹操知道贾诩到底有多厉害。

官渡之战后的曹操主要面临三个方向的问题;

一是平定南方统一全国。

二是西凉马腾,虽然实力不大,但确实够闹腾。

三是内部继承人的问题。

前两项还好说,只不过是对外面的难题提出点建议。

第一条,曹操得了一半的荆州,想继续扫平孙权,刘备。

但贾诩却说没必要主动进攻,等咱们消停了,孙权自然想办法收拾刘备。

曹操没听,导致赤壁之战失败。

针对第二条的西凉马腾,贾诩只用了一封书信就惹得韩遂马超内讧。

这些都不用细说,是个合格的军师都会有差不多的建议。

关键是第三条,曹操咨询贾诩,曹丕和曹植该立谁为太子。

贾诩笑而不答。曹操问贾诩笑什么,贾诩回答,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故事呢,于是曹操心有神会。决定立曹丕为太子。

事后曹丕登基,用三公之首太尉的官职感谢贾诩。

这次贾诩最难办的不是说到底选谁,而是怎样不用明说的方式把自己意见表现出来。

因为无论说选谁都是错,选谁都带有明确站队的意思。并且贾诩说选谁,曹操都未必高兴,甚至有可能怕贾诩居功自傲提早清除掉贾诩。

办法很简单,只要把别人选错接班人的案例提醒给曹操就好。

至于谁是接班人由曹操自己选。选谁都和自己没关系。

贾诩知道曹操是聪明人,所以没必要用对李催和张绣的方式,反反复复的讲清利害关系。所以也用不着冒得罪人的风险。

贾诩最后以高爵厚禄善终,这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

这一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人性的毫不怜悯。不会因为顾忌而做出违反自己规则的提议,总是喜欢用最彻底的方式干净利索的解决要面对的麻烦。

比如他建议攻打长安,面对的是要对长安城内的大肆破坏,还有文武百官的灾难。

再比如张绣,要挑战的是张绣的人性,要从根子上刺破张绣的自尊。

他可以理性的站在道德的反面来选择处理事情的方向。最终的目的只有一条,把选择错的后果展现给老板,让老板明白自己是对的。也就不用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这才是聪明者的正确打开方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