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邹憬、王盛元《论语通解》为通解,综合参考杨伯峻《论语译注》,新编诸子集成之《论语集释》,南怀瑾《论语别裁》,《四书章句集注》
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通解:
季孙氏要违祭礼去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不去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啊!难道说泰山之神不如林放,竟会接受季孙氏越礼的祭祀之举吗?”
笔记:
这里,冉有算是个冤大头。季氏旅泰山,也就是祭祀泰山,很可能是发生在鲁国打退齐国之后。其时,鲁国都不敢战,毕竟齐国比鲁要强大不少,但是冉有力主攻击,战阵上帅“左师”,据载约三百人其实是在全军败退的情况下,身先士卒,力挽狂澜,打败齐军。这一胜利几乎可以说是挽救了季氏在鲁国的权力地位。如果战败,叔孟两家必定会取代季氏,季氏甚至会有灭顶之灾。这次打了胜仗,季氏很高兴,觉得很牛气,所以就去祭祀泰山。
古今中外历来都有在大功之后祭祀大山大川勒功的习惯,于是季氏想借此大功祭泰山而张扬战功。泰山成为皇帝专有的封禅之山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没有研究,估计在春秋时,这泰山就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祭祀的了。
这战功的军功章算起来也是有冉有的一半了,所以孔子认为此时冉有在季氏面前说话应该是有很大分量的,应该是可以说服季氏不去干这失礼的事情的。这里用的是一个“救”字,很有深意,既表示阻止季氏祭泰山其实是救了季氏的名誉、口碑乃至全家性命,也表示这更是救几近崩溃消散的“礼,救当时乱象四起的社会”。孔子对冉有寄予厚望,不过冉有毕竟只是个家臣,根本阻止不了兴高采烈地耍疯的季氏。因此孔子是很生冉有的气的,甚至可能都会认为冉有也有借此为自己扬名的可能。后来,孔子说对冉有可以“鼓而攻之”,估计也有这个原因吧——这小子太让人伤脑筋了。
冉有失败了,孔子只好寄希望于鬼神了,希望泰山山神能够脑子清醒,维护人间正义,不去接受这非礼的祭祀,希望山神能像林放一样,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礼,什么才是礼的本质。
《封神演义》中,泰山山神是黄飞虎,是最性情刚烈、正直无私的将帅,估计孔子这感叹还真让武成王听到了,因为季氏祭了泰山,但是也没有取公室而代之。很情况下,这样非分的祭祀礼仪之后,主祭的臣子往往都取君主而代之了。
也有认为这里的旅是季氏得到鲁公命令的代祭,并不是指季氏僭越,这里说到林放,对照上文林放问礼之本,因此这里指季氏祭祀太过奢靡,而且也没把这祭祀泰山太当回事,就像一般的出游旅行一样的。
还有认为旅是军旅的意思,引申为军事活动。也就是说,季氏在泰山范围内搞军事演习,军事检阅之类的活动。这就有点太过分了,泰山是祭祀天地封禅之山。在这里搞军演甚至比在太庙里阅兵更加过分无礼。在太庙阅兵那只是不把君主当回事,在泰山搞军演那就是不把天地当回事了。金庸《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和一帮江湖上出了名的不讲理、不讲礼的豪侠耀武扬威的去少林要人时经过武当,为了表示对武当的尊重尚且知道偃旗息鼓静悄悄的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