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常明
本文因不忍心而作,自从当年开始闭门研究,已有近10年没写文章了。因为世人对儒家误解深重而不忍不说。本文不作深论,也并非为了评断儒佛两家之高下,只想澄清世人对儒家的一些误会。
很多人说儒佛两家是相同的,他们是实用主义者,并不关注文化本身,因此对两家都没有深入领会。
儒佛二家既相通又相异。相通处,不容否认;相异处,不容混同。不相通不足以致广大,不别异不足以尽精微。
佛家经典中多有“苦”字,而儒家经典中没有“苦”字,《论语》开篇第一句便是“乐”,此乐非世俗之乐,而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乐。
佛家有出家之说,儒家有齐家之义,绝不能出家,一个人若出家则绝非儒家。
佛家不论政治,而儒家必须关切政治,不关切政治绝非儒家。
佛家说不执着,儒家既“毋固”又“择善固执”。
佛家说无善无恶,儒家说无声无臭而至善。
佛家说众生平等,儒家在万物平等中又严守人禽之辨。
佛家谈明心,儒家谈明德。
…………
看到以上差异,很多人会误解,以为儒家是世间法,很多人认为儒家仅仅是伦理道德社会政治。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儒家有极圆满的宗教精神。
儒家没有世间与出世间之分别。诗经云:“明明上天,照临下土”,世间不是平铺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孤绝的而是与天地贯通的,是神圣上天绝对贯注与绝对关注之下的世间。儒家以天地万物皆是生生不息一体之流通。天地万物一体之生生不息,即孔子所说的“仁”,即人之本性。明朝圣哲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说:“当我们突然看到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必有怵惕恻隐之心,是因为我们生生之本性与孩子是一体的,孩子还与我们同类,当我们看到鸟兽之哀鸣必有恻隐之心,是因为我们生生之本性与鸟兽是一体的,鸟兽还是有生命的,当我们看到草木被摧折时必有悯恤之心,是因为我们生生之本性与草木是一体的,草木还是有生机的,当我们看到瓦石之毁坏必有顾惜之心,是因为我们生生之本性与瓦石亦是一体的。(注:依古文而略加改动)”
宋朝朱子说:“天地以生物为心,人心以恻隐为本”。上天有好生之德,此恻隐之心并非世俗所理解的同情心与爱心,它是天地万物一体贯通之“独一性”的发端,是创生万物之“至真”生机的彰显,是主宰万物之“神”的命令。因此,此恻隐之心即“独一真神”之命。其本身就是超越苦乐之至乐,超越善恶之至善,超越生死之永生。若论解脱,它本身就是解脱,外此而再求解脱便是束缚;若论圣洁,它本身就是圣洁,外此而再求圣洁便是染污,若论信仰,它本身便可信仰,外此而再求信仰便是迷信。之所以信,是因为反己体察自己确有此恻隐之心;之所以仰,是因为此恻隐之心与上天好生之德无二无别。
儒家看世间,有“世道”与“世俗”之说,所谓“世道”即此世间是天地生生之道贯注主宰之下的世间,是神圣的世间,非凡俗的世间。从天地生生之道看,父母乃生生之源而自然亲敬,兄弟乃生生同源而不忍分离,夫妻共尽生生之责而不容不敬,孩子关乎生生之后世而不敢私有,苍生乃生生一体而不忍舍弃。只有当人不认世间为神圣,而仅以物质为宇宙,以肉身为己时才会俗,只有当世间无道时才会有“世俗”——
身本是“道成肉身”,本该“肉身成道”,却“肉身当道”。
心本是宰物之天心,本该“形为心役”,却“心为形役”。
家本是血脉相通之家,本是生机一齐焕发之道场,却是彼此争斗之战场。
天下本是上天主宰临照之下,却变为物质堆积之仓库。
天地生生之道贯通万物,心是天地万物一体之心,性是天地万物一体之性,身是天地万物一体之身,忧是天地万物一体之忧,乐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乐,因此,道必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在身心家国天下一齐颠倒全面变质之下,人在其中,苦不堪言,有人麻木,有人出离。儒家敬遵上天好生之德,拒绝麻木,不忍出离。真真切切的尽此天德于身便是修身,真真切切的尽此天德于心便是正心,真真切切的尽此天德于家便是齐家,真真切切的尽此天德于国便是治国,真真切切的尽此天德于天下便是平天下。 因此,儒家非“入世”而是“救世”,“救世”中又有“出世”。
天地生生之道,贯乎万物之中又超乎万物之上,有的人只能在万物中而不能在万物上,有的人只能在万物之外而不能在万物中,儒者既能贯乎万物之中又能超乎万物之上。以“顶天立地”论,有的人只“立地”而不“顶天”,有的人只“顶天”而不“立地”,儒者则“顶天立地”。儒者人貌而天心,既贯通天地又担负天下,因其有天下之忧,故有通天之乐,因有通天之乐,故虽忧天下却不被天下所累,这可以说是儒家之“出世”。 儒者头上有苍天,心中有苍生。儒者虽担负天下,但其根在天,世间万有皆不能动其分毫。因此儒者虽担负之重,却无丝毫负担。而世人因为不知天命,没有担负天命的自觉,因此才觉得世间责任是莫大的负担而想离,但责任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有担负则无负担,有负担则无担负。
作者:何常明,十年前舍弃前作,开始独自研究。现主要研究儒家和三民主义。多年来,除研究外别无它事,现在主要通过写文章来阐明儒家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