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现象让我又陷入沉思,正常回家看儿子写作业。出于对他的关心,有一点写的不达我的要求,会在他耳边说这笔画没写好,那个英文该怎么写,提醒那么多次怎么还不会等等。他一边写,一边听我唠叨。
忽然停笔不写,我问:怎么不写了。
他说:写了也被说,不写了。
我怔住了,我说的不都是为他好吗?为啥却不听,反而用这方式抗议?
我愣愣的离开房间,努力思考这问题所在。回想孩子教育学习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陪伴孩子成长太少
孩子出生带到10个月便去上班,喂养和陪伴都是老人帮忙。白天上班没有时间,晚上作息时间跟随老人睡的较早,怕打扰,没抱抱他。随着成长逐渐成习惯,每次玩耍也只要奶奶一同,我们成看客。
到上学年龄,我却因为工作去市区,一星期才能回家一次。自然学习上也不能辅导,当时没意识到会影响什么,挣钱是首当其冲。觉得不陪孩子学习,辅导作业,能锻炼他自觉能力。因此回家作业按时完成,书包自己整理,这点也算是一件幸事。
可这也是我错过他最重要的童年时光,我的一件憾事。
将希望寄托孩子身上
和很多父母一样,孩子出生就寄托我们很多美好愿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然顺理成章。
我自己自小学习名利前茅,缺因为家庭条件不能继续读书上大学,而始终深感遗憾。
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由孩子来完成是中国传统观念。
考试成绩是我唯一觉得能上好学校的标准,买各种辅导书,给他做笔记,完全是按照我个人想法去规划他的学习路线,人生目标。
似乎这就能离我的梦想越来越近。
忽略孩子的心理成长
由于孩童时期过早离开身边,沟通自然不会多。回家作业做完,要求检查都不愿意拿出来给我看,我问他为什么,就是不愿和我说,他性格也不是特别开朗。反复几次也不勉强他,反正作业都做好了,暗自庆幸不需我操心。
转眼间上了初中,作业繁重,才发现他的写字方式不够标准,字体也不好看,才想要纠正错误。买字帖让他练字,一笔一划看到不足之处就时刻提醒,整个过程我不停指导,他机械般操作,却不知他当时心理该如何不情愿。
看似现在满足了孩子物质需求,就是对他照顾周到,我却忘记最重要的心理需求。
导致今天这现象想来也不足为奇,有因必有果。我们因为辅导孩子常常忧心愤怒,恨铁不成钢,不是孩子不够好,是我们的教育观念不正确。
孩子是个体,不属于父母我们也无权操控他的思想和行为。
我会继续思考这问题根源,找到适合我和儿子之间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