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520
艺术家对他塑造的人物的内心活动要有所体验,欣赏艺术作品的读者也要对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的内心有所体验,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
【书中摘要】
体验作为一种感性认识,较之感觉更深入,也更带主观性。它不同于理性的理智,它常常伴随着情感活动的出现。不论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这种体验都有情感内容。在艺术创作的过程里,包括诗和画对山水花鸟的描写,艺术家对于对象的体验愈深入,愈有充沛的情感。
【个人理解】
中国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比如“设身处地,”比如“替古人担忧”,这些词汇都可以说是准确地描绘了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的“体验”。还有一句话,是说:“唱戏的是疯子,听戏的是傻子”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体验”。
有的时候,我们看戏、看电影、看话剧,我们会跟着剧中的人物一起掉眼泪,甚至看电视剧也是如此。就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艺术作品打动了我们,我们能够深入到艺术作品之中,和其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并且为剧中人物的命运走向而担忧。这是就“体验”的结果。
为什么我们在看一部电影、电视剧时,会对某个演员不满意,是因为这个演员没有表演到位。特别是电视剧,它本身是一种快餐文化,不是每一位导演都会深纠演员的表演的。所以,电视剧和观众见面时,就有会一些瑕疵,看上去不是那样完美。这里边一是有演员的经验问题,二是有演员对人物的把握、特别是对人物内心的体验的问题。而导演的注意力往往都放在了几个主要演员身上。因此,对于艺术作品中的对象体验得愈深入,感悟就会愈饱满。
在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也是如此,只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你才会被你所写的人物所打动,之后才是去打动你的读者。
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假定你写的是一位医生,那么你笔下的人物她所说的话就要符合医生这个职业。你写的是一位地质探矿工程师,他说的话就要符合他的职业特点。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必然是要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之中,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深处的情感矛盾。
我有这样的写作体验,凡是我流泪状态写出的文字,一般会是感人。如果平平常常、不疼不痒写出的人物多是苍白的。所以,写作有时候是一件很伤身体的事情。
记得去年朗诵白居易的《长恨歌》时,我反复收听了乔臻和丁建华的朗诵,模仿他们的语气,体验作品其中的思想感悟,较好地朗诵了该作品。
【书中摘要】
艺术欣赏的体验活动,不只限于对于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心情的深入感受,而且它也是对人物及其行动引起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的一种心理原因。观众和演员一样,不只对正面人物的心情要有所体验,而且对反面人物的心情也不能没有体验。
【人个理解】
一部艺术作品,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他们共同完成了对这部作品的塑造。正面人物是从正面歌颂真善美,反面人物是提露假恶丑,从反面去反证真善美。因此无论是正面人物还反面人物,他们共同为一部艺术作品做出了贡献。
在最近北京卫视播出的电视剧《猎狐》中,由刘奕君饰演的大反派王柏林,以其精湛的演技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据说对他的评价,已经超过了对剧中的正面人物夏远的评价。原因是刘奕君把王柏林演活了。
王柏林表面上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以一副儒雅斯文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场合;他实则是一个黑心商人,不仅操纵股市,进行内幕交易,从中谋得,还指使手下杀害了药厂科研人员;但他同时爱家人,爱女儿,又体现了作为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情感;王柏林在美国律师奎恩面前又是一幅无奈的表情,本以为金钱万能,但又被美国律师所算计。这四个层次,刘奕君表演得十分到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