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轧糖

    小学时代,关于糖的印象是深刻的。一切糖果都无比珍惜,尤其是在那零食还比较稀缺的年代,糖的味道,许是最能让人感到幸福的吧!

        那时候我家已从农村搬到了城市,我在一小上完了小学的最后两年,二楼最东头就是我们的教室,楼下就是全校唯一一个小卖铺。

      但凡手里有几角零钱,我就去楼下小卖铺买糖,记得有一种是杏核模样,焦糖色,一分钱一;一种是橡皮糖,五分钱一颗,有红黄绿多种颜色,其中我最喜欢吃的是一种蓝白色油纸包裹的方块糖,整整齐齐罗列在大方盒子里,因为包装纸上画着一头奶牛,名字里也带着牛,就叫牛轧糖,白生生的方块糖,里面有些花生粒,刚开始咬着觉得硬,放进嘴里就慢慢融化了,真是又甜又香。那可能就是奶油的味道吧,那个年代,牛奶还没有为大家所熟知,我只是莫名觉得那似乎是牛奶滋味。

        去逛超市的时候,我经常可以看见这种糖,依旧是老包装,十多元一斤,貌似不怎么受大伙儿欢迎,巧克力糖,徐福记酥糖,各式水果夹心糖,大白兔奶糖……抢了他的风头。

        是啊,二十几年过去了,他还是那身白底蓝点点的包装纸,里面有一层薄薄的米纸,那样子让我觉得,像一个穿着雨靴走进豪华餐厅吃饭的人,没人给他过多注意,那些锦衣玉食,穿着富丽堂皇的人还看不过来,谁会注意到普普通通的他呢?


      记得有一次去嫂子家,看到她正在做抹茶味儿的牛轧糖,做好还要封进各种漂亮的塑料糖袋里,看起来十分诱人,嫂子心灵手巧,会做各色美食,还说其实做牛轧糖并不难。年前,朋友也赠送我们一大盒牛轧糖,如今,2020已经翻开一页又一页,我仍十分想念这味道,就想尝试一番。

      昨天买的两大袋棉花糖到货了,我立即兴致勃勃地尝试做牛轧糖。可惜昨天火太大,锅烧的太热,棉花糖都焦黄了,融化太彻底,真正成了糖稀,我放入整粒生花生,弄的锅里,铲子上都是粘稠的糖稀,这块失败的牛轧糖最后被丢弃了。

      第二天,我不甘失败,趁孩子午睡,又开始了实验。先炒黑芝麻,又炒花生,这次油一热就放进去棉花糖,等棉花糖融化的差不多,放入熟黑芝麻,花生粒。由于放了食用油,温度控制的好,这次没有粘锅。搅拌均匀后,我把还没成型的糖摊在油纸上,压实后放在阳台上冷却。看到这次的成功之作,我乘胜追击,继续研究新的配料,家里没有葡萄干和蔓越莓干、草莓干,我只好切了一些红枣碎,又翻出来许久没吃的椰片。就这样又做了一锅新配方的牛轧糖。

      晚上九点多,我迫不及待地取回第一锅做的牛轧糖,开始进行分切,由于花生是整粒的,还带着皮,数量也比较多。因此用力一切,就有些花生光溜溜地跑到了案板上,好在花生和黑芝麻十分香脆,所以牛轧糖也很口齿留香。由于切割的不太均匀,所以包装起来也有大有小,自己吃倒也无伤大雅。

        牛轧糖香香的,我却失去了那种将他们迅速鲸吞掉的兴趣,只是在不忙的时候,偶然拿起一颗糖,看一眼糖纸的歪七扭八,然后微笑着品尝自己做的糖,那股香脆感觉是童年时代体会不到的。

      今天做糖吃糖的意义与年少时完全不同,心境不同,时间不同,风味更佳。我想到了学过的一篇课文《千人糕》,这虽是我一个人做成的牛轧糖,但是却是千万个守护在武汉的医护人员用他们的苦和累换来的,这份静谧的时空,来自那没有硝烟的疫战!愿不日他们平安归家,也有与家人安详品味美食的那一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