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在课隙挤出些碎片时间,慢悠悠翻完了一本二十多万字的星际小说。没刻意琢磨文采是否惊艳,也没深究设定里的技术细节多精妙,纯粹是抱着打发闲暇的心思,倒意外顺顺当当地读到底——或许正因为它篇幅适中,不用费心记冗长的伏笔,反倒成了忙碌课业里一份轻松的调剂,像课后咬一口酸甜的水果,不沉重,却足够缓解疲惫。
合上书时,心里最先冒出来的不是对故事的评价,而是对作者的几分佩服。即便故事没有特别繁复的技术雕琢,能安安稳稳写完二十多万字,把一段星际旅程从开头铺到结尾,这份坐得住的耐心,本就不是件容易事。我们常常习惯用“好不好”来评判作品,却忘了“完不完成”本身,就藏着一种朴素的力量:把一个念头落地成几十万字的文字,哪怕过程不算完美,这份坚持也值得认真看待。
这份感受倒勾着我想起自己的写作。最近课程密集,作业和课堂任务占去了大半时间,原本规律的日更慢慢断了档,连打开文档的次数都少了。先前总安慰自己“等忙完这阵再说”,可日子推着走,“忙完”似乎永远有下一个节点,“写作”也渐渐成了被搁置的选项。直到读这本小说时才忽然明白:或许根本不用等“整块的空闲”,就像我利用碎片时间读完它一样,写作也可以是每天挤出来的半小时——哪怕只写几百字,哪怕只是梳理一个片段,慢慢拾掇,也能把这件事重新提上日程。
其实很多事都是这样,没那么多“做不到”的客观阻碍,更多是“没放在心上”的主观忽略。若是真把一件事当成日常里该有的一笔,哪怕每天只推进一点点,积累下来也会有看得见的变化;可一旦总想着“以后再说”,它就会悄悄从视线里溜走,最后变成“当初要是坚持就好了”的遗憾。接下来我想试着把写作放回生活的重心里,不贪多求快,只求真的把它“当回事”——就像当初安安静静读完那本星际小说一样,慢慢来,不急躁,相信慢慢积累,总会有属于自己的“完稿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