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就餐礼仪
不要小瞧宫廷里的人,他们的用膳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用饭过程中,有一套繁文缛礼,那可是必须要遵守的。
《礼记·曲礼》有这样一段记载:" 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
具体意思解释:
毋搏饭。" 吃饭时不可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 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 毋流歌。" 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
" 毋咤食。" 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 毋啮骨。" 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 毋反鱼肉。" 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 毋投与狗骨。" 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 毋固获。" 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
" 毋扬饭。" 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 饭黍毋以箸。" 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
"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 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 毋捉羹。" 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
" 毋刺齿。" 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