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走好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09期“叶”专题活动。

忽闻噩耗: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曾获得“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得“中华文化人物”,“中国政府友谊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叶嘉莹老人经历过战争,在饥饿和炮火中,她颠沛流离,青年丧母,婚姻悲剧,中年入狱,老年痛失爱女。诗词对她来说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

她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德高望重,也是众多世界名校的客座教授,桃李满天下,白先勇、席慕蓉都是她的学生。

许多人尊称她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回望这多艰的一生,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动情地说:

“诗词,让我的心灵不死。”

她本是人间富贵花,出身显赫,她的童年,是在念诗写字中度过的。

17岁的她,哭干了眼泪,不知道如何纾解失去母亲的痛苦,凭本能写下八首《哭母诗》: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诗句吟成千点泪,重泉何处达亲知。”

那年噩耗传来,50岁的年纪痛失爱女,这份打击完全超出了叶嘉莹的承受能力。她把自己关在屋里,接连数十天闭门不出。

和当年排遣失去母亲的痛苦一样,叶嘉莹写下了《哭女诗》十首。

“万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抚养付飘风。”

“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先生爱国,不惜辛苦争取回到祖国,先后在北大、南开讲学。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酷暑天里没有风扇,学生们听得汗流浃背也不愿走。

叶嘉莹感慨,“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她说自己“生命已在旦夕之间”,但想做到杜甫说的“盖棺事则已”那一刻。

年近八旬,她还加大了在全国各地讲学的频率,常有主办方体贴地为她准备椅子,但她坚持站立讲课,“这是我对于诗词的一种尊重。”

2018-2019年,叶嘉莹分两次,共捐款3568万元给南开大学。这是她的毕生积蓄。

引发大量关注后,她却不愿多说,甚至有丝愠怒,“捐了就捐了,我本来没想要公开,是校友会自己说出去的。”

学术之外,叶嘉莹过着一种非常朴素的生活。

南开为她修了一座 “迦陵学院”,一座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的四合院。她平时在此会客、教书,却不愿意搬进去。

每天,叶嘉莹凌晨2点半睡觉,6点半起床工作。

她吃得简单,纪录片《传薪者》中曾经展示过她的一顿中饭:芹菜、蚕豆、彩椒、一碗米饭。

有学生来她家上课,看到她烧了一锅开水,扔一把青菜往里头一煮,蒸两个馒头,就是一顿饭。

秘书可延涛说,叶嘉莹最不愿意在吃饭、穿衣这样的琐事上浪费时间,她的衣服好多都是二三十年前买的,很旧了,也不舍得扔掉。破了洞,她就自己拿针线缝好。

叶嘉莹不喜欢麻烦别人,坚持不请保姆。直到有次起夜,她在卫生间滑倒,摔断了锁骨,才终于请了保姆。但也只限于做饭和清扫。生活其余大小事项,还是靠自己。

这么多年,叶嘉莹孑然一身,却不觉孤独,因为她还有好多事情没来得及做,“我知道的好东西,如果我没有传下去,我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

多年前,叶嘉莹在考古杂志上看过一则报道:两颗从汉朝坟墓中挖出来的莲子,在精心培育之下,奇迹般地长出了叶子,开出了花。

她在词里写,“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莲花总会凋落,但她要把莲子,留给这个世界。

先生辞世,精神永存,感恩奉献,一路走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