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母亲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有35个博士头衔;据说胡歌与之颇有几分相似;他曾被鲁迅骂过;胡适老婆江冬秀的那把菜刀很厉害,凭此使他一生非但再不敢提“离婚”二字,且夫妇和美相偕一生。——虽然胡适在我原来的印象里只是这么一点轮廓,却是神一样的存在。读罢《四十自述》,我望见了胡适人格和学养清如许的源头活水。 胡适父亲胡传原是江南士子,屡试不中后,外出远游,在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召唤下,他毅然投身军务,劳心致力国事。胡适不满三岁时,胡传接胡适母子到官任住过一段时间,其时胡传亲自教钟爱的老来子认字,不久胡适便能认得七百多字。不幸的是胡传不久便因病去世,因而胡适在学业上受其父亲的直接教导大约仅是这七百多字。然而其父给胡适母亲以及胡适的遗嘱上要他努力读书上进的寥寥数语对胡适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 胡适进学堂读的第一部书是胡传生前亲自为儿子编的四言韵文《学为人诗》,“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谨首庸言,勉乎庸行。以学为人,以期作圣。……穷理致知,返躬践实,黾勉于学,守道勿失”。要遵循本性,谨言慎行,勤勉做事,身体力行,做一个有学问持正道的人,这与其说是小儿读本,不如说是学生守则,为胡适人格魅力以及实践性、行动性治学态度的形成起到了奠定作用。所以虽然胡适与其父的交集只有三年多,又因其父常年宦游在外,故精算起来可能真正相处的时间不过几个月,可是胡适这棵参天树的根下深蓄着其父的营养。 但求学时期的胡适能够在学业方面精进好学出类拔萃,真正功不可没的是他的母亲冯顺弟。概括起来她的成功秘诀有以下几个方面: 爱得深沉。胡适父亲去世时,胡适才三岁多,坐在高凳上还需别人抱下来,换成别的寡母,也许会"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的怕冻了"的。让这么个独苗小儿离开自己的视线,万一磕了碰了怎么办!倘使被人欺负了又怎么了得!但望子成龙心切的胡适母亲,毅然把儿子送进了学堂,且在他只有十二岁多一点的时候,让儿子到上海去求学。虽然今天看来积溪到上海路程并不太远,但在一个世纪之前可算是路远迢迢的。况且胡适小时候体弱多病,和其他孩子乱跑乱跳冯顺弟都不允许,却下得了让儿出远门求学的决心,临别时还装得很高兴的样子。究竟是怎样的动力驱使她作出这样凛然的决定?这,四十岁的胡适是懂的,他写道:“她只有我一个人,只因为爱我太深,望我太切,所以她硬起心肠,送我向远地去求学。”让孩子去高天学飞,为了他的翅膀更强劲有力,只要他能成才有出息,哪怕忍受思儿之苦,哪怕老来儿子不能病榻前行孝,这应该是母亲对孩子的至爱模式吧。《战国策》中触龙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此之谓也。 舍得投入。为了让儿子能够读好书,在当时家中财政已不宽裕的情况下,冯顺弟所出的学金特别优厚,在别人都只是“两元”的时候,她第一年就出了六元,且逐年增加,最后一年竟出了十二元,打破了家乡纪录。胡适因此而颇受特别待遇,别人只得先生教识字,而他却得先生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冯顺弟的血本并没有白下,在其他同学不懂得“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胡适已经迷上了《幼学琼林》小注里的神话和故事。读到此段时,不免让读者惊叹于胡适母亲出学费的手笔之大,或许还会叹一句“果然有钱能使鬼推磨呀!”,有的可能还会暗忖:孩子学习不好,会不会是因为没有给老师有所“表示”或者“表示”不力呀。也许某些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见不得光的规则,但我以为胡适母亲的高明不只在于她的不惜重金,更在于她的读书理念:字字须得讲解,读书须得懂其义,讲古文而不讲解,等于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全无用处。这样的理念使胡适自小读书并非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觉趣味无穷,《第一才子书》《第五才子书》《聊斋》《红楼梦》《儒林外史》……一部一部读下去,虽不能全知其好处,但“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了不少的白话散文的训练”,对他日后用白话文创作以及后来的"文学革命"打下了基础。 管得严厉。胡适跟随四叔学习的时候,学堂里只两个学生,一个是四叔的儿子嗣秫,但因其母溺爱、不肯管束他,所以四叔一走开,他就溜出去玩了,而胡适则一个人坐在学堂里温书念书,到天黑才回家。如果不是因为母亲管得严,垂髫小儿爱玩的天性怎么锁得住?每天天刚亮,胡适母亲就会把他喊醒,等完全清醒后,便会告诉他,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他认错,要他用功读书,要他做父亲那样的“完全的人”,然后催他去上早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胡适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冯顺弟对儿子放任不管,那么胡适的天资再怎么聪慧,恐怕也只会泯然众人。胡适并非天生"文绉绉",他也有顽劣的天性,比如他用“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的轻薄话来怼小姨,比如他想砸神像,我们足以窥此而知胡适少年时期的乖张,如果没有母亲的严管,谁能保证他不会上房揭瓦?如果没有母亲的严管,胡适在《学为人诗》的四言韵文里恐怕也得不到什么给养。 训得得法。胡适做错了事,只须母亲望一眼,便吓住了。胡适犯小错,她等到第二天早晨儿子睡醒时才教训;犯大错,则等到晚上人静时,并起门来责罚,且无论怎样的重罚,总不许儿子哭出声。某次胡适书的句后,夜深人静后便得了母亲的一顿重罚。胡适成为无神论后,有次在到大姐家拜年回来的路上想要砸坏石亭里的神像,拜神的胡适母亲后来让人领胡适到路亭的神像前谢神还愿,这对于当时的胡适来说是“比挨打还更难为情的责罚!”冯顺弟责罚儿子,不是为了泄气,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真心想要儿子知过而能改,所以她对儿子说教,选在清晨待儿子头脑清醒时分,否则说上一箩筐的训言,在小孩子那儿也可能左耳进右耳出;她责罚儿子,选在晚上人静时候,一则不让孩子在他人面前出丑失了自尊,二则免了他人前来劝解而影响她的责罚效果。 郑渊洁说:“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一个成功的母亲,必是一个舍得在孩子身上投资的母亲。金钱固然是一种投资,有钱或许可以让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但工薪阶层也可以培养出让父母傲骄的孩子,所以金钱不是最重要的投资,更不是唯一的投资。最好的投资是时间和心思,把用来花在吃喝玩乐上的时间放到孩子身上,陪他成长,动脑筋思考让他成长得更好的方法;修炼自己,提升自我,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良好的家风熏濡下天天向上终成一个心智健全完善的人。这应该是身为父母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 虽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教无定法,不同的个性当施以不同的管教方式,然胡适母亲的育儿经还是颇有现今一些年轻父母的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