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漠
常常有人问我,如何与孩子沟通?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他跟家长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他有追求自己人生目标的权利。所以,每个家长都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最好不要对其进行无理的干预。在这样的前提下,为孩子提供建议与帮助。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命运,都有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看法,都有自己的梦想。有时,家长为孩子设计的蓝图,并不能真正让孩子得到幸福。
现在有好多家长,都在用“爱”的名义绑架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一辈子活在自己的束缚下,过得非常压抑、痛苦。有些孩子承受不住这种压力,就会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自杀。比如,有的孩子考试考砸了,就自杀了;有的孩子没带准考证,也想要自杀。你想想看,他们小小的心灵,承受了多少压力?其中又有多少压力来自父母?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酷的摧残。它让一个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甚至会让一个孩子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失去快乐与纯洁,小小的心中充满功利和欲望。但是,现在有好多父母都没意识到这一点。
我在小说《西夏咒》里描写了一个孩子,他的母亲想让他出家,他的父亲想让他当强盗,两人不断争夺着他的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孩子。我们的父母可能不是强盗,也不是佛教徒,但他们必然对我们有着某种期待。那期待有时是欲望化的,有时又是超越的;有时是趋向兽性的,有时又是趋向神性的。两股向下和向上的力量,从小就争夺着我们,我们在这种争夺中一天天长大,或许有一天,我们会知道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在哪里,或许我们一辈子都是在满足父母的期待。
比如,有的孩子只想做护士,他觉得白衣天使非常崇高,但父亲不答应,想让他当官,因为父亲自己当不了官。有的孩子只想当园丁,因为他喜欢植物,也喜欢跟别人分享美好的感觉,但父亲不同意,想让他经商、发财,逼他学金融、理财、投资、销售等跟金钱有关的东西,因为父亲发不了财。有的孩子渴望一份纯真的爱情,但母亲不答应,想让她嫁个有钱人,改变家庭的命运,因为母亲不想再过苦日子。结果,一些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孩子,就没有嫁给自己所爱的人,变成了庸俗、贪婪的贵妇,活得非常空虚、寂寞。因为,她们仅仅在满足母亲、家族的欲望,失去了自己。这样的孩子有很多。
每到周末,都有无数家长挟持着孩子,强迫他们去上各种补习班,因为不想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觉得自己在为孩子着想,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在利用孩子实现某种欲望:自己没考上名牌大学,就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自己当不上公务员,就希望孩子能当上公务员;自己没赚到钱,就希望孩子能赚到钱。更有甚者,一些父母设计和掌控孩子的人生,仅仅是不想让孩子丢自己的脸。这对孩子无疑是一种摧残,可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却没有人提醒父母们:这是不对的。
第二,现在的家长常把实用作为选择的标准,自己是这样,看待孩子的选择时也是这样。这其实是一种悖论。比如,家长们认为,孩子从事某个职业,有了某种机遇,将来就会有好的发展,但这时吃香的职业,或许很快就会变成一种寻常。例如计算机专业。当初它特别热门,谁都知道学计算机将来可以拿高工资,所以谁都抢着去学。结果,现在满街都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一些找不到工作的孩子,只好去当网管,或改行做销售。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未来时,家长们不能功利地衡量一些问题,更不能把文化浓缩成一种技能。
要知道,文化是一种无用之大用,比如哲学、人文等等。它们在择业上没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对孩子的一生——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健康品格的建立等——会形成非常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缺乏人文素养和哲学素养的人,都绝对达不到很高的境界。因此你会发现,所有精英都具有出众的、超越的人生观,否则,他们就不可能拥有今天的成功。
不要把人生看成一段很短的旅程,也不要用短浅的眼光衡量和计划它。你要把它看得非常漫长,用一种人生的视野为自己设定目标,也不要阻止孩子选择一些不太实用的专业。要知道,短期内看来不一定适合孩子,在就业方面不一定有利的专业,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巨大影响。
所以,我们应该用善的文化、善的理念教育孩子,不要用欲望挟持他们,不要屠杀他们的梦想,不要摧残他们的心灵,不要把自己实现不了的欲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他们应该是自由的。
当然,要想真正地明白这一点、做到这一点,我们自己就必须是自由的。我们必须有一颗强大的心灵,不畏惧善变的世界,而是将其纳入怀中,从万事万物中汲取营养,让自己的心灵成长。我们不但要享受顺境,也要享受逆境,甚至享受苦难。那么,我们才可能养成一颗自由的心灵,清醒、自主、充满爱地对待、尊重我们生活的世界,对待、尊重我们身边的人。这就是大手印文化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