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科技媒体爆出腾讯要做一款叫QQ圈子的产品,产品主要功能是将好友按照真实生活中的关系自动分组,帮助用户更方便管理社交人脉。这款产品最终没有成功,因为涉及到隐私方面的问题,产品于2014年底下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百度或知乎搜索QQ圈子,大部分用户都认为使用QQ圈子的风险大于价值。
我相信开发QQ圈子的团队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产品可以帮助用户更加快速的、省心的管理社交人脉,但是却忽略了最核心的问题,产品没有照顾到用户细微的情感,用户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
今天,把理性放在一边,我们和产品聊聊情感。
人是复杂的动物,太过理性的思维很难做出好的产品,无论是PC还是手机,这些对用户来说都属于工具,用户希望通过使用它们让生活变得更井井有条,但是如果工具的触角伸的太长,用户就会毫不犹豫的放弃使用。
为人处世,国人讲究“含蓄”、“低调”,对别人要留情面,所谓“看破不说破”,微信深谙人性,做了很多迎合人性的功能,下面我通过举例说明。
1、微信已读消息标为未读
使用场景1-1:A发微信给B,让B还钱,B将消息标为未读,当A问B为什么不回复时,B可以拿出手机给A看,这条消息没有注意到,还是未读的状态。
2、发送微信给对方,不显示对方是否已读消息
改版前的陌陌、WhatsApp都有查看对方是否已读消息的功能,WhatsApp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处于教育用户的阶段,用户担心对方是否能收到消息,增加查看消息状态提高了用户对产品的信任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成熟,用户习惯已经养成,用户不再有这方面的担心,所以微信不提供查看消息状态功能,
使用场景2-1:B用WhatsApp给A发消息,A不想回复,想装作没看见,但是消息显示已读,不得不回复。
这样的功能就像一个卫道士,站在两个人的中间,审视他们言行,没有回旋的余地,让用户很不舒服。
3、朋友圈查看设置(不看某人,不让某人看)
使用场景3-1:A忽然成为一名微商,B打开朋友圈都是A在刷屏各种化妆品,为了自己不被骚扰,但也没到解除好友的地步,B决定屏蔽掉A的朋友圈。
使用场景3-2:A是B的大姨妈,经常问B一些涉及隐私的话题,B不想让亲戚知道的太多,所以将朋友圈的权限设置为不让A看。
4、朋友圈评论非好友不显示
使用场景4-1:A同时和B、C保持暧昧关系,但是B、C不是好友关系,所以A可以在一条朋友圈消息下,同时和B、C互动,发送暧昧消息,但是B、C却不知道。
5、退出群聊
使用场景5-1:A被好友拉入一个群,每天被群消息吵到不厌其烦,想退群又担心其他群成员看到,给别人留下不合群的印象,还好最近微信不在显示某人退出群聊的字样,A顺利退群。
总结:技术、工具的发明,目的在于服务于人,不要本末倒置。如果想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就应该承认人的不完美,理解用户心理的灰色地带,不要寄希望于靠技术就能完美的解决问题,不要将触角伸的太长,产品要和用户做朋友,理解他,而不是做用户的监护人,让用户觉得被产品限制的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