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人的通病:远远低估了金钱、经济、物质对生活质量的决定;同时远远高估了精神、情感、思想对生活体验的促进。
产后抑郁也逃不过。
举例说明:
大雨和小雨是双胞胎姐妹。同一所大学毕业。同一年结婚。同一年生孩子。
大雨毕业后创业了。小雨毕业后失业了。
生孩子那一年他们是这样过的。
大雨:大雨为自己存了五万块生育基金。
怀孕期间大雨发现婆婆那代人和自己差异太大,一早预约了金牌月嫂。
生孩子时候,大雨身体条件不好,不得不剖腹产。
月子里,月嫂把宝宝照顾得很好。大雨身体欠佳,月嫂给大雨介绍按摩师、理疗师、营养师隔三差五来家里做客。一直到宝宝三个月,大雨的身体才算见硬朗。
出月子后,大雨感觉自己一个人没有过多体力照顾孩子,又联系了专业的育婴师跟自己一起带孩子。
六个月后,大雨身体基本恢复到怀孕前的状态,跟身前的育婴师处的还不错,决定自己回工作室接着上班,由育婴师在家带孩子。
小雨:小雨说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儿媳妇,婆婆比亲妈还亲。
生孩子的时候小雨顺产的,也没吃多少苦。
月子里,婆婆全程伺候。每天一碗猪蹄汤,一锅母鸡汤。小雨第一次有了委屈的感觉,怎么感觉自己都像是一头奶牛,天天的为产奶吃吃喝喝。每次一提不喝汤,婆婆就苦口婆心,说什么月子里的女人都是这么过的,孩子为重。小雨很想找个人吐槽,可是拨通了电话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婆婆照顾得太好了,饭端到床前,娃给哄着,家务给做着。
做完月子,带着孩子回娘家疯了三天三夜。回到自己的家后,婆婆说,孩子还小,我也没到退休的年纪,你也别急着上班,你就在家好好带孩子,所有的花销我出。小雨想想说的也有道理,现在都流行高质量的陪伴孩子,索性头几年就在家全心全意带孩子。
婆婆送来了一张银行卡,每个月都会打一笔钱。小雨很懂事,婆婆不是什么有钱人,老公赚的钱也很辛苦,所以生活里的每一笔开支她都思前量后。
六个月的时候,小雨彻底变了,看上去特别通情达理,二十四小时带孩子不嫌辛苦,婆婆依旧不是有钱人,老公赚钱还是很辛苦,她花钱越来越小心,她有个很强烈的心事——想出去上班,但是不现实,没人带孩子,她没钱也不可能像姐姐那样雇人带孩子,所以她谁也没说,因为别人都很忙,她不想给别人添堵。
前几天我收到小雨的邮件,她怀疑自己得了产后抑郁,她很烦躁很憋屈而且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也丧失了跟人交流的欲望。她说她想在家做些兼职转移一下注意力,想看看我的建议。
从长远来看,没有物质基础的生活是绝对不会有美好体验的。
更进一步说,建立在别人提供的物质基础之上精神体验是大打折扣的。
只要你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拿了别人的钱一定会下意识考虑别人感受的。
最重要的是你有抗风险的能力,不高兴了可以拿着自己的钱去交换服务。
2,
解读“产后抑郁”
可以肯定的是产后抑郁是一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
最大的误区就是企图完全用心理手段治疗。诸如,多聊天,多关怀、多陪伴。当然是有这个需求的,但是还有更重要的我们没看到。
我们不妨跳出产后抑郁这个结果,做这样一个假设:
不管你是男人女人,在你身上做个大手术,必须卧床一个月。
但是加一条,送你一个二十四小时完全依赖你活着的嗷嗷待哺的娃娃。
再配一个跟你相差二十多岁的从来没有和你生活过的女人伺候你。
再加一条,你花的每一分钱都是你的家人用汗水换来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社会,除了手术是必须自己做,其他的都可以通过金钱交换让有经验的人替你做。
现在我想问你,如果你是这个即将要做手术的人,你会怎样安排自己的休养期?
答案显而易见,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个手术,静养一个月,其他的让别人代劳。
“产后抑郁”是近十几年在产妇群体流行起来的一个名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它确实需要引起注意,这有关伟大母亲的性命安全。但是这个新兴的名词带给我们的恐慌绝对大于帮助,尤其吓坏了很多即将或者已经当了妈妈的女性。
需要清楚地是有些心理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并不是心理方法。
比如地震的时候,人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目睹死亡和毁灭,会造成焦虑、紧张、恐惧等急性心理创伤,甚至留下无法弥补的长久心理伤害。
对于这类心理创伤,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想方设法不经历地震,这是现代科技完全可以搞定的事情。
“产后抑郁”就是介意慢性心理疾病和急性心理创伤之间的一种心理疾病。如果可以提前准备,在生产以及休养期间把其他负担降低到最小。
最佳的选择当然是做一个经济独立的准妈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