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缺乏安全感,是我做错了什么吗?

有一位妈妈说:“好多年前,我在家长会上听到老师说,我女儿缺乏安全感,我开始害怕参加类似家长的聚会。”

但是当女儿到了高年级以后,情况好了很多,她与其他同学相处得很融洽,有自己的朋友,也可以很好的合作。

我终于不再想“我女儿有不安全感,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了”

因为我小时候也比较害羞,缺乏安全感,所以我对女儿的期望:就是希望她能更好度过这一关。


为什么会确信女儿的不安全感?

1、自身缺乏安全感导致过度敏感于安全感问题

我们自身的情绪问题,往往会导致我们狭隘的关注孩子身上的特定问题,当我们过分关注于老师所得出的观察结论时,其实忽略了更多情况的发生,对于一个从未有过不安全感的妈妈来说,这种标签是不可能贴在孩子身上的。

但是这对上面这位妈妈来说是个敏感点,她会过分的关注它。

2、家庭生活中的重复互动模式强化缺乏安全感

我们之所以容易对孩子形成刻板印象或狭隘的看法,是因为家庭生活是有很多重复的互动模式和事件构成的。

它们已经发生过千百次。我们把这些互动变成了日常惯例。它们每天都会按照预想的方式发生,这会有助于孩子预期所发生的事情,可以将效率最大化

但是这种可预见性和重复性的副作用就是,我们失去了初心的能力,不能真正的去体验这一天,这一时刻,这个孩子,其实孩子只存在于当下,将孩子看作每个时刻都在变化的个体,能留下改变的种子。 

可以预想到的是,在上面这位家长的生活中,一定有很多互动模式和事件是不断的在证明自己的女儿是缺乏安全感的,这让家长更确信,而因此连家长会都不敢参加。直到女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妈妈明显的看到和同学关系好,有自己的朋友,才得以从不安全感的既定模式中跳脱出来,得以解脱。


我们需要自责吗?

我们不应因为大脑对现实的解读而自责。不必自责,不必自责,不必自责。

我们之所以进化出这种倾向,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的祖先快速加工环境中的复杂信息,这对生存至关重要,这种不需要完整的认知信息就对现实进行解读的大脑,完全是进化而来,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如果我们的大脑认为不必要它就不会对我们面前的事物进行认知。

我们都先天地携带着这种偏差,让外界信息契合我们的期望和解读。 


正念一下,撕掉缺乏安全感的标签

首先要觉察到我们对经验、对孩子的“认知”并不是那么纯粹,甚至不一定完全准确。

我们对经验的认知常常是想法、情绪、身体知觉、行为倾向的融合体。

当我们将经验分解成各种要素时,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被自己的期望、对情境的解释所扭曲,我们会觉察到,我们认知体验中的事物,如果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或解释,就会被我们无视或忽略。

其次,我们使用初心练习来有意识地减少我们只看到自己期望的事物的倾向,或者对事物进行自动化解释的倾向。

初心练习帮助我们拓展对孩子的体验,在那一刻全然地看着孩子。


回顾初心之意:

初心是正念的九个态度之一。初心指的是当我们面对每个人事物时,都好像是第一次接触。如此,我们才能不被过去的经验所衍生的期待或恐惧所影响。开放且初心的态度,让我们涵容人事物的各种新可能,让我们免于被自以为是的专精所捆绑。生命中没有任何一分一秒是一模一样的,每一秒都是独特的,蕴含了各种可能。

初心练习:

看到孩子时,试着问自己,你是用一种鲜活的眼光看到真实的他或她,还是只看到你心里所认定的他或她?你是否能真正的看到孩子,如他/她们当下所呈现?亦或你只是透过自身想法、观点、情绪的有色面纱来看这一切?


文:一心正念

图: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