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我不爱你
“孩子,不是我不爱你,只是我对你期望过高,不自觉地用自己年龄的标准去衡量你了”。这句话是卡耐基在1937年写《人性的弱点》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揭示了父母为什么会对孩子生气,吼叫,责骂。但82年过去了,大多数父母仍然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
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在影响他人和被他人影响中度过的,孩子也不例外,越小的孩子受父母的影响越大,而父母却往往会低估自己给孩子造成的影响,而高估孩子被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对于父母而言,吼叫或许只是1分钟的事情,但对孩子而言,其伤害可能贯穿一生。长期生活在"吼叫"教育下的孩子,就像经典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里的那只小企鹅。如何做才能“解救”那只小企鹅呢?也许做父母的谁也避免不了吼孩子,但父母是成年人,应该学会先控制情绪再说事情。而且持续用吼叫来管教孩子,效果一定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持续递减的。虽然我们都说要做一个好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但在亲子教育中,稍不留神,就成了塑料亲子情。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也许父母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当父母责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伤害,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相差无几。哈佛大学研究表明:最容易受语言暴力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海马回和前额叶。而胼胝体是左右脑连接的工具,海马回负责记忆,前额叶负责情绪掌控。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陷入焦虑急躁、暴力倾向和协调性差的问题中。
正在被语言暴力毁掉的中国孩子
曾经有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满怀恨意地说:自己永远都不会原谅父母当年对自己的言行暴力,就算已经到了这个岁数,想起伤心往事,他都会哭的稀里哗啦,情绪崩溃。
很多父母也许从未想过,有些话,可能会让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些话,可能会让孩子陷入抑郁;有些话,可能会让孩子自暴自弃。父母往往打着爱的名义用语言暴力去管教和控制孩子,但实际上只是为了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或权威。
经常遭受蔑视、攻击性、不信任言语攻击的孩子容易出现自卑和自我攻击特征,这对于还没有建立起完整人格体系的孩子来说是致命性的,因为这会让孩子在自我接纳、人际关系、情绪等很多问题上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曾经有一所学校搞过一个活动,有一个环节是让家长、孩子互相匿名写小纸条,说一说,对方什么言行最让自己难过。绝大多数孩子的纸条上的都是:“就你这样子,长大了能有出息?;你早晚得去讨饭;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东西;笨得像猪;再哭我就打死你;滚出去······”随后,老师选了2个孩子,让他们模仿一下自己的爸妈在家里的样子。其中扮演家长的孩子,他一边假装用力地扇扮演孩子的孩子的手臂,一边大声地呵斥:要你有什么用,学习也学不好,一点儿小事也办不好,下次再这样你就给老子滚。
那怎么做才对
首先,别吝啬你的赞美,家长的夸奖是令孩子最欣喜的事情。包容孩子的错误,并且也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难道就应该从小就是圣人吗?重要的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
其次,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因为爱,所以每句话都要好好说,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生气的时候,说话前先深呼吸3次。有时候家长一句气话就像在孩子的心里扎了一根倒刺,给孩子带来难以衡量和持续的伤害。
再次,拒绝语言暴力,我们平时对孩子说的话里,存在着哪些语言暴力呢?通常意义下,大家理解的语言暴力就是批评。比如,“你怎么这么笨”,“连这道题你都不会做”,这种直接对孩子智商的贬低,如果有人这么教训我们,恐怕我们早就不干了。傻子也该会了!你看看你,都不如2岁的小孩!这样讽刺性的语言对孩子的伤害其实更严重,而这种冷嘲热讽的语言多半会出自自命不凡的父母之口。这样威胁吓唬性的语言会让孩子内心缺少安全感,孩子会感到自己不听话父母就会不要自己,就会受到惩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样孩子再做错事时就会用撒谎来躲避家长的批评,一旦撒谎变成一种习惯,将会伴随孩子一生。
亲密的亲子关系不是父母单纯的付出,也不是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质生活,话里有温暖,无条件的爱,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成长陪伴。
我们都说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学校,而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将来孩子就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你用什么语言去描述孩子,孩子就会长成你所描述的样子。所以,对孩子多一点包容与耐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引导孩子才是最有效的。最好的教育,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给与孩子鼓励,因为春风虽然柔弱无力,但却能化为绕指柔,让孩子在风中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