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又翻开了《古文观止》,读史果然使人明智,只感觉字字珠玑,颇有洗脑的功效。欧阳修针砭时弊,通史论道,上书仁宗,驳斥朝廷保守派的攻击,辩朋党之诬。指出只有君子有党,小人无党。有句话总结起来大抵是这样,小人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党,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当然,欧阳公这篇文章只是为自己辩驳,可如今读来也颇受用。
庆历三年,韩琦、范仲淹、富弼等执政,欧阳修、余靖同为谏官。这时开始实行一些政治改革。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次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为了反对改革,以夏竦为首的一伙保守派官僚就正式攻击范仲淹、欧阳修是“党人”。范仲淹以直言遭贬,欧阳修在朝廷上争论力救。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相继贬官开始,他们已经被保守派官僚指为朋党。此后党议不断发生,宋仁宗在宝元元年还特意下过“戒朋党”的诏书。文章从小人无党而君子有党的角度,引用尧舜汉唐的典故将改革派的主张全部表述出来。后来,欧阳修重新回到庙堂,但只负责修书,当然新政也并没有推行下去,朋党的故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宋朝是个大染缸,开放的政治经济环境造就了出彩的文人们。男耕女织的闭塞并不能妨碍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也是人民生活的需求。其实在当时,《清明上河图》的美好景象可能存在于市井之中,却绝对不在朝廷之上。朝廷里,是你死我活,是党派的斗争,是利益的纠葛。虽然国家动荡飘摇,却掩盖不了文化多元化的事实。这样的时代,涌现出了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柳永,晏殊,秦观等影响后世的大家们。他们有的并不相识,有的甚至势不两立,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有寄世报国的热血。
大多数文人一如欧阳修,他们并非出身官宦,而是凭借科举一步一步爬到朝廷,走进官场。最初博取功名并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出人头地,实现抱负。所以无论是庙堂之高,抑或是江湖之远,他们所渴望的不过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然而,政治的斗争却远非他们想象的这样简单,他们需要站队,需要衡量各方的利益,还要懂进退,明得失,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很多时候,做官并不是简单的以民为本就能相安无事。可是他们并不趋炎附势,也不曾被五斗米压弯了脊梁,纵然风吹雨打,谁怕,依旧一蓑烟雨任平生。
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透了事情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欧阳修如此,苏轼如此,范仲淹也如此。纵然遭受贬黜,依旧将自己管辖范围治理的安居乐业,也仍旧享有一方乐土。他们心里没有得失,只有最初的理想。
我曾经问过我的师弟师妹,你们为什么要考公?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为了铁饭碗。其实包括我自己,走到体制内无非是因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一点,我们与古人,差太远了。十二年寒窗苦读,四年大学生活,哪怕是要考研,要读博,我们最终选择的事业与最初的梦想也大相径庭了。人们总说,梦想,不过是一种情节和欲望而已。可如果连梦想都没有,人生岂不是太索然无味了。我 们所缺失的,就是古人对初心的坚持,对理想的执拗。
愿你经历绚烂浮华之后,仍旧能有一颗最初的心去面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