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所谓仁,就是指对于事物和人类有亲切的感情和关怀,有慈悲恻隐的心肠,让万事万物都能够随其所愿,有所成就。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观,但是在《素书》之中的智慧,则是一个人对于万物所持有的慈悲之心。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将叫曹彬,对人仁爱宽恕,不草菅人命,在他身上有两个非常值得赞颂的故事。
有一次,一个官吏犯了罪,他去审判这个官吏时,判决一年之后对他执行杖刑,也就是缓刑一年。
大家对他这个做法不理解,曹彬就说:“我听说这个官吏刚娶了媳妇,如果现在对他执行杖刑,此女的公婆就会认为他的媳妇是扫把星,是不吉利的,就会折磨她,使她无法生存,这就是我缓刑的原因,但是我还是要依法办事,所以缓刑一年之后再执行。”
后来又有一次,曹彬围攻南京半年多,占领许多地方,最后只要一仗就可以轻易攻入南京城。
在这个时候他突然生病了,大家都很着急问他生的是什么病?曹彬说:“是心病。”
别人又问:“怎么样才能治得好呢?”
曹彬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打进南京城的时候不能随便杀人,不能烧杀掳掠,如果你们能做到,我的心病也就去除了。”
这个时候,他的手下就说:“你直接下命令就行了。”
曹彬说:“不行,你们要先发誓。”
于是大家发誓,进城之后不会烧杀抢掠,当手下人发过誓之后,曹彬立刻下令,打进南京城。
曹斌在这两件事情上显出的都是仁慈之心,他的仁慈贯彻到细枝末节之处,乃至于官吏犯了错,都要担心惩罚会不会给他的新婚妻子带来不好的名声,可见他对于事物存在着仁爱和敬畏之心。
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善良,这种敬畏之心不仅是一个人是否善良的重要标准,也是我们修养德行的目标和方向。
所以《素书》中的仁者,是道德境界这一境界的人又超过了功利境界,他们开始追求高于名利的东西,那就是仁爱。
如孔夫子所言:仁者,爱人。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去体贴爱护别人,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仁。
在中国这块中庸知道盛行几千年的土壤里,人生最合适的状态,是觉悟到本心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