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社会节奏太快,大家都讲究一个效率,就太过于专注于自身身上的事,还是什么原因,大部分的年轻人的社交圈越来越小了,我们都需要通过所谓的相亲去扩大异性的社交,或者朋友的介绍。然而途径虽然找到了,但是交流的方式,我也是只能呵呵了。
我不清楚别人怎么样,但是我基本上都是长辈朋友们介绍得多。这种关系下,我们都不能说太过于无礼,所以从我刚开始接触这个事的时候,我就尽量礼貌,而不是由着自己的喜好来。但是后来的几次经历中我也对我们这一种保持礼貌的态度不知是好是坏。因为有的人最后的结果我们都清楚了,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审美标准在,我们不是说要多美,只是说长在我们各自的审美点上而已。但是我们出于礼貌还是要邀请人家吃饭,所以有时候这个事又会变成一种负担,毕竟有时候你有意他人无意,你无意他人有意。终归是一个对自身认可的一个评判,所以没有人能说在这种环境下做到保持热情。毕竟冷漠才是对自身不被认可的一个最好的自我说服。如果我报以热情,可能我就会有一种挫败感,这就是大家的逆商越来越差了。这只是其中得一个点而已。
另一个点是大家其实太过于把我们相亲我们就是奔着结婚这一目的看得太重了。我上面说的,这其实是一个社交机会而已,只是长辈先敞开天窗说亮话,大家就是想看看能不能处对象。但是在实现这一目的前,你们要先能成为朋友一般的关系,你们才有下来的事情。不然你们的了解都还不如朋友,那你们谈什么未来。这一事情最后的结局,无非也就是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和伤害了自己的自尊,或者两个人皆大欢喜。但是我们下意识先不愿去当那个施害者和受害者。也正是如此我们才一直在蹉跎相亲。
保持热情我知道很难,但是有效沟通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在你没有用心去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有效交流,你怎么知道那个对的人其实早就来过了,只是你冷漠相待,错过了。但是也不是让你们每个人都要去成为朋友,毕竟有的人就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你有效交流后,他还分不清楚情况,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不然其实在这一相亲目的的有效交流中,我们是可以确定一个人的大致脾性,他可能还可以成为我们的益友,成为我们以后很好的合作伙伴。因为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对方已经清楚了,也考察过了,这不就是我们择友的一个过程吗,我们也在朋友的状态中去处理过朋友的暗恋,朋友的喜欢,我们最后不还是跟那位朋友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所以只是愿不愿意花心思去处理事情的方式而已。
我们的有效交流里,其实就是要了解对方的思维状态,当然这就要自己甄别,谁都是挑自己好的说,傻子才说自己傻。我们不是为了知道他今天在干嘛,明天在干嘛,今天吃饭没有,明天吃饭没有。我们是要在生活中互相的接触,互相的反馈才会更清楚对方是怎么样的人。最好是透过对方的朋友,其实是会更容易看清楚一个人的。反正与人建立联系的状态,能很大程度的反应出一个人的。再来就是原生家庭了,家庭给与个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但不是绝对的。还是得看这个人最后成长的思维状态如何。
在电视剧《开端》这一剧情设定里,其实就有一个很浅显的实例。大家都说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里,肖鹤云就实现了人生逆转,拥有了李诗情。但是他们经历整整25次的循环,才在一次次循环中确定是他。如果剧情只是按前四次的循环,他们就只是同乘一辆车,在隔壁座的邻座而已。在第五次循环中,李诗情假装心脏病要下车,希望有人帮忙的情况下,只有肖鹤云站出来帮助他了,这就让李诗情才认清楚这一个人是个好人,善良的人。所以在第六次循环中,李诗情顺着剧情污蔑肖鹤云是色狼成功的下车了,他也带下了他认为善良正直的“色狼”肖鹤云,但是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就只能是下车后各走各路。再后来的循环中,肖鹤云也加入了循环,李诗情因为对肖鹤云有认知,所以可以信任他,开始跟他有了交流。两个人的交流才正式开始的。在后续循环中,彼此的交集越来越多,即使有信任感的丢失,也能马上交流重拾回来。在面对人性的选择中也能因为对方而站在同一阵线,在面对危险也能奋不顾身的站上前,越来越懂得共进退,越来越契合,这才产生了这么强的情感羁绊。
肖鹤云跟李诗情若是没有有效的交流,他们也是茫茫人海中两个互不相交的平行线而已,促成这一结果的是他们一次次循环中的有效交流和沟通,这至少是大家要踏出的第一步,了解才是后续一辈子的事情。人的思维是会变化的,这跟所处的环境有关,但是好的人向善的心是不会变的,推己及人的心也能让他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所以要相亲,先交流,不要害怕去伤害别人那么一下下的自尊心,也不要害怕被人伤害。要在一次次的消耗中保持热情与希望,这样好日子才有可能如你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