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战做的怎么样。”为了解乡村脱贫致富发展现状,调研村民生活水平和脱贫政策的收益情况,安徽财经大学脱贫攻坚致富团的8位同学于7月11日赴蚌埠市怀远县徐圩乡,进行为期三天的调研活动。
三十多年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施。土地按照不同位置不同肥力划分成若干小块,“肥瘦搭配”分田到户,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三十多年后,随着水利兴修土地整治的推进与农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土地地力差别变小,零碎化的土地不利于进行机械化的耕种,也造成了土地流转的困难,更造成了通过规模种植降低成本而加快脱贫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户一块田”改革应运而生。
一户一块田,土地流转脱贫的基础
7月11日下午,脱贫攻坚致富团的队员们来到徐圩乡钞湖村,对村长进行了采访。
“改革过程中是否遇到村民不配合的状况呢?”
“有,有,当然有。“村长叹了一口气。“村民对土地改革中会改变土地的位置有所顾虑,担心分到的田质量不高。首先,我们村保证田的分配过程是公平公正的。每个生产队的村民同时在场,通过抓阄决定分到什么田。其次,对土地进行高标准建设,完善田间设施,比如村间水渠,不论旱涝都可以保证有一定的粮食产量。这使得土地质量差距缩小,也逐渐改变了农户传统的守旧观念。”
通过对村长的交流,团队了解到该政策秉承“农户自愿”原则,以村名小组为单位,“试点先行,群众自愿,逐步实施”。截至目前为止,钞湖村已完成95%土地再分配工作。“一块田”政策使得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同时也是土地流转政策得以实施的基础。大块田也为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该村组织农户进行高附加值作物的种植,如金银花等,来增加农户收益,也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到土地改革中来。
调研团队员采访徐圩乡钞湖村村长。刘霜红 摄
一村一品,大规模养殖致富
7月12日上午,团队来到徐圩乡永红村的一个集饲养、繁育一体的皖西白鹅繁育扶贫基地,对负责人杨先生进行了采访。
“养殖基地占地大约40亩,每年繁育鹅苗6万只,存栏1.4万只。主要繁育的是肉鹅,现在大部分销往国外市场。”扶贫基地的负责人杨先生介绍到。
据了解,因病致残和家中丧失主要劳动力而致贫的贫困户,是较难脱贫的。永红村采取了由这类贫困户委托养鹅技术公司代养和销售,贫困户每年分红的方式,保证贫困户家庭年收入。相较于贫困户自己养殖,技术公司统一科学喂养时,可以进行集中疫病防治。此外,还能根据鹅的不同年龄阶段喂养不同饲料,保证了鹅的高品质和健康状况,减少贫困户因为鹅的死亡而造成的损失,这也吸引了不少普通村民的加入。
7月12日下午,杨先生带领队员们参观了养殖基地。生产基地租用扶贫养殖大棚2栋,使村集体每年可以收入租金50000元。其带动怀远县永红村29户贫困户,集中托管养鹅5800只。其中8户贫困户用小额扶贫贷款资金40万元,直接投资参与经营合伙,每户年收入可增加3000元。
调研团队员们采访养鹅基地负责人杨先生。刘睿 摄
调研民情,村民脱贫后生活现状
7月13日上午,调研团队员们深入村民家中,对他们生活状况进行了解。村民们了解队员们的此行的目的后,积极配合与支持。
“土地流转后,大部分都是直接用机械干活了。我们不用下田干活了,每年还能分到几百块钱。家里孩子还可以到外面打工,家里收入确实提高了。”当队员问及实施脱贫攻坚后的生活状况,李爷爷的眼里满是幸福与笑意。
“一块田是土地能流转的前提,我十分支持一块田的政策。土地流转后我们不仅可以收一份地租,有时还可以到流转过的土地上打临时工,可比之前我们自己只种田赚的多多了。”王阿姨提到现今的生活状况,笑着主动拉着队员去实施改革后的土地,向队员们讲述改革带来的变化。
村民们提到土地政策,纷纷称赞受惠不少,对现在的生活比较满意。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吃饱穿暖已不再是他们的目标,追求更好的生活才是他们现在奋斗的方向。
调研团队员与当地农户交流。王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