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能说会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
你看社会上但凡过的比较容易的人,都会这两项基本能力中的一个。
会写的本质是会沟通,不会沟通表达的人,很难从社会上获取资源,
你说:我可以靠实力让别人认可我。这话没错,只是操作程度有点难,
1. 真正有实力的只是极少数一部分人,大多数人没实力,还不展示自己的优点,在一个群体里的作用只能被弱化,能否走到核心位置全靠运气。
2. 沟通是最高效的社交手段,能说也好,会写也罢,都可以把你过去做了哪些事情,有什么资源,需要哪方面帮助,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对方知道。而不会表达沟通的人,一般情况下都是没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的,有部分是想明白了自己表达不清楚,自然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3. 社会是一个群体,你所处的环境不管怎样变化,都是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任何一个群体之间都需要信息的上传下达,需要分工合作,如果沟通不顺畅,事情则很难办成。大到一个团队,小到一个家庭,沟通才是和谐相处的润滑剂。
会写就是锻炼沟通的方式之一。
写作的好处在于,你花一份时间写的东西,会被无数人看到,按现在比较火的知识付费来理解就是:你用一份时间写的东西,可以卖无数次的钱,就像书的版权一样,每卖一本书出去,你就会有一点点收入。
普通人如何迈进写作的大门?
模仿+持续写作。
这里说的写作是指可以拿来换钱的文章,并不是给自己看的,给自己看的谁不会写啊,流水账,碎碎念都可以。
只有拿来换钱的文章才能体现你的写作水平和文章价值,也才可以让你真正理解信息的价值。
模仿就是模仿那些已经被刊发的稿件,你喜欢什么样的文章,你就去模仿它,从语气、用词、段落等每一个细节上去模仿,尽量相像。
要么模仿出一种文体的风格,要么模仿出一个人的风格。
学任何事物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然后就是持续的写作,每天写100字也好,1000字也好,都是成长,反正那些值得做的事情,我们都要做很久,不是吗?
二
写作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的事情。
作家姜淑梅,是从六十岁才开始认字的,她一边帮女儿带孩子一边学认字,为了能给孙子、孙女讲小人书上的故事。一转眼,孩子们都长大了,这时女儿建议七十六岁的她开始写字。
姜淑梅刚开始写字时,手抖的厉害,在女儿的一再鼓励下,越写越多,越写越高兴,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写好后就交给女儿。女儿一字一句的把姜淑梅的文字整理在电脑上,发现已经一万多字了,就把文章放在自己的博客上,后来被一个作家看中,发表在读库期刊上,并且获得了三千块钱稿费。
姜淑梅高兴的一晚上睡不着觉,后来就开始一本书接着一本书的写了。
这是一个老人从零到一百的写作故事,寥寥几句并没有提到背后的艰辛,
而辛苦是干哪个行业都会有的体会,不辛苦哪能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去创造价值。
大部分人只是不愿意承受写作的枯燥与煎熬,一卡壳就放弃了,觉得自己没有才华。
其实写作的才华是积累出来的,只要你一直写,不断写,那种流畅的表达方式会成为你身体里的一部分。
我刚开始写的时候,担心自己阅历尚浅,没有太多经历支撑,写着写着会枯竭。
直到我从阅读中得知:
莫言一直在部队里创作,
卡夫卡终身是保险公司小职员;
村上春树大学就结婚,每日跑步,白天开小酒馆,晚上写作,人生沉闷;
这才发现,
我们对创造力想的过于复杂,对持之以恒想像的过于轻松。
余华在成为作家前,每天在一个小镇上给人拔牙长达八小时,
他觉得无聊至极,他说:世界上最没风景的地方,就是在嘴巴里。
他羡慕在文化馆工作的人,每天能游手好闲的在大街上走来走去,
于是他决定写作,希望有朝一日能去文化馆工作。
后来,他果真如愿,不但去了文化馆工作,还写出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样的优秀作品。
三
写作是一种零投资却可以带来无上线收入的行业。
很多人觉得打工没有出路,做老板又没有本钱,其实这个世界上零成本做事带来丰厚回报的事情还是有的,写作就是其中一个。
网络小说家红娘子,是湖南籍人,从小出去打工,在她19岁的时候就不断想自己想要的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来想去觉得写作可以挣钱,于是一头扎进去写了十年,从一个打工仔变成了年入百万的畅销书作家。
世界三大短片小说的作者之一欧·亨利,在29岁的时候还是一个银行的小职员,因为几笔不翼而飞的钱丢失了工作,被指认为控挪用公款。
他入狱后,得知妻子重病,女儿生活没有保障,就向狱长要了纸和笔,
他说:“我想给我女儿赚点钱”。
于是,欧·亨利在监狱里开始了写作。
在他人生的低谷里,他写了很多很多优秀的小说,例如《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等,最终成为文学巨匠。
而他的初心只不过是“我想给女儿赚点钱”。
《特朗勃》是2015年在美国上映的一部传记片,
该片讲述了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传奇经历。
特朗勃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好莱坞编剧,
但在美国人最恐惧共产主义的时代,他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
因此遭到了政治迫害,被判坐牢,而且被好莱坞电影协会列入了黑名单,禁止电影公司采用他所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