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不断的训练,我们如果可以准确找出一个结论,支撑它的理由,分析了逻辑是否存在谬误,判断出是否有歧义。我们如何进一步评价一个结论呢?那就要看看证据是否充分。毕竟法官不能在证据不充足的情况下判人死刑。
我们进行的这一系列分析,无外乎想客观的看待某个观点。尽管正确客观的结论存在,我们也只能不断的去接近它,谁也无法一下子就断言其价值。这个时候,支撑结论的理由越充分,越经得起提问,我们就应该向其对应的结论靠拢,也就是一切让事实说话。
那么我们如何考察这些事实。我建议这几种事实我们得提出质疑。一种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事实,典型形式就是直觉。当有人试图用直觉让你相信他的观点,你要小心了。哪怕是一个经验十分丰富的人的直觉我们都要仔细对待,因为这中间存在了我们无法解释的东西,那么就不能给这个结论提供充足的证据。另一种事实就是个人事实,即发生在某人身上验证了的事实。典型场景就是,因为某某是这样做的,他可以做到,你也可以。这里面就存在逻辑谬误,即以偏概全。虽说个别的例子验证了某个观点,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大量的例子验证。一句话就是,想成为马云的人很多,马云只有一个。
最后我想说说最常见的事实现象,即名人效应事实。比如某个专家认为某个观念很对,我们就很容易相信那个观点。哪怕这个观点是对的,我们也不能把专家的话当成重要依据,你不知道专家的原话是什么,他的论断是不是被二次引用了,他基于什么得出的结论。当你对这些都不知道的时候,专家的话和路人甲的话其实差不多。再次强调,我们始终关注的应该是大量的证据,相关联的现象或者数据。不从原始问题分析,我们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不幸的是,广告商利用这一点来推广其产品。所谓的代言人的观点,不管他说是否用过这个产品。我们都应该质疑。很简单,因为他们和广告商签订了合同,他们拿了广告商的钱。也就是说他所代言的产品和自己有利益联系。我想没有哪个代言人说自己代言的产品有质量问题吧。既然支撑结论的事实和结论存在利益联系,这样的结论很难令人信服。毕竟代言人的衣食父母不是消费者,而是广告商。希望大家以后对代言的东西多问几个为什么,起码代言人的话可以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