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皮散文《晃悠》 系列38
·龙池灵韵
雨后,清新的空气让人精神饱满。汽车驶上通往龙池岩的盘山小路,就有浓郁的绿色在山风的吹拂下迎面扑来,连思想都仿佛绿了起来。绿作为一种清凉的色调,无论点缀在什么地方,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因为有了这漫山遍野翠绿的植被做为背景,想象便有了空前的活力。
龙池岩位于漳州市角美海拔422米的文圃山,山上有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年间(420~422年)建造的观音寺(现统称“龙池禅寺”)。缓步进入这幽静的千年古刹,迎面而来的是门前的一幅对联:“圣地接文山佛原称士,梵宫临华圃释可通儒”——由此可以看出这座历尽沧桑的佛门禅寺楹联上暗含着儒释一家的玄机。
据史志记载: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太子李忱随高僧断济禅师云游至此。喜此间山幽林密,石棱泉冽,因解衣入山涧池中畅浴,暑气全消,起而赋诗云“惟爱禅林秋月空,谁能归去宿龙宫。夜深闻法餐甘露,喜进莲花世界中”。因“真龙”入池,后世称之“龙池岩”,池上拱桥称“跃龙桥”。跃龙桥附近有一平坦大石,可坐十数人。石上刻有“涉趣”两字。据载: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闽浙总督陈锦,带兵数万驻扎同安与防守江东一带的郑成功部对峙。郑成功伏兵龙池岩,有一次兵力部署之后,稍有闲暇,与部将陈泽在此石上下棋,局未终而战发。郑成功接战大胜。后人为纪念郑成功的战绩和情趣,在石上镌刻“涉趣”以志之。寺里华圃讲堂碑记记载,唐时进士谢氏兄弟,曾在此苦读诗书;五代时主簿洪文用等都隐居于此。宋进士杨志为纪念先贤事迹,建立“三贤堂”以祀之。
宋代理学家朱熹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及第,年仅19岁,首仕同安主簿,慕“三贤堂”之名,曾登临游览,后在龙池岩建立玉屏讲堂,亲自开课讲学,四方学子纷纷来岩求教。朱熹在此观书、讲学,有感而题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玉屏讲堂影响极广,附近乡镇相率以公有书田收益,来此营建书舍,供其子弟上山就学。当时共有书舍九十九间,傍山而筑,鳞次栉比,雄伟壮观。朱熹亲为其题下“溪山第一”匾额,并易“玉屏讲堂”名为“华圃书院”,成为古代闽南著名学府。至今山腰路口还存有“华圃书院”的古碑。书院里还有一座“拍门祠”,系朱子当年居留的遗址。相传朱子曾教育学生:对师长应讲礼貌,凡有所求教,必须先拍门,得到许可,方能进入。祠旁石上刻有“拍门”二字至今尚存。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儒胡宗华也曾在此设馆授徒。翠林郑深道、埔尾林魁,俱从此修学成名。俗称龙池十八景,景景醉人心,虽经历1500多年,华圃书院大都坍塌了,但尚存不少遗迹,寺前有“跃龙桥”,寺后有“彩虹桥”(或称“凌汉桥”),都是玲珑精巧的石拱桥。此外,在寺庙周围的垒垒巨石上,还保留有宋代朱熹题刻的“寒竹风松”、王楷题刻的“丹灶石”、清代黄文川题刻的“松径风清”、“伏龙岩”、“月魄涵江”,黄对杨题刻的“清可濯缨”等摩崖石刻和碑记共20余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想,以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里的句子来描述龙池岩,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一座山,用神话传说来定义,便有了无穷的意味。
但,味是需要被感觉的,感觉又需要一段距离。红虾、无尾螺便是龙池岩的独特景观,据传说,当初明太祖朱元璋逃难到此,正用膳,追兵已至,便把碟中剩余的虾和螺投放入山涧池中,叫它们逃生,这些虾和螺果真复活了。往后,龙池岩山涧池中所繁殖的小虾便跟煮熟的一样全身都是红色的,螺也都是被剪掉了尾巴的形状。20多年前,我就在龙池岩山涧池中亲眼看到过小红虾和无尾螺。如今,龙池岩游客与日俱增,涧水受到污染,再也难觅小红虾和无尾螺了,这多少让人感到一丝小小的缺憾。但是,水从山涧流过,带走了时光,却未带走传说。
或许,这世界本身就不存在完美。事物正因为有了某些缺憾,才令人得于发现美的存在。当你理解了某些缺憾,你便因这缺憾而发现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