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自己也是人,这往往是初为父母者犯下的第一个严重错误,一个高效能父母会让自己做一个凡人,一个真正的人。
简而言之,父母是人不是神,他们无需假装无条件地接受,无需总是显得很有爱心和耐心,他允许自己做一个真实的人,真诚而富有人性。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之所以吸引我读下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开篇作者即犀利地破除了几则流传已久的神话,直言不讳地指出,父母并不会因为做了父母,而一下子变成“三头六臂”的超人。
在那些为父母所写的书籍和文章所提倡的概念中,有一些流传已久的观点,具有很大的误导性。比如:
父母应当对每一个孩子给予同样的接受程度。
大多人都会欣然承认他们对自己遇到的成年人具有不同的接受程度。那么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为什么要有所不同呢?事实上,父母对一个特定的孩子的接受情况会受到这个孩子的性格的影响。
父母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对他们的孩子保持一致性。
这一传统告诫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父母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凡人,并且各种情况也是有所不同的。这样的建议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导致父母隐藏他们真实的想法,去扮演一个情感总是一成不变的角色。
你可以接受一个孩子但不接受他的行为。
一个家长的情绪是针对一个正在做出某种行为的孩子产生的,不论这种情绪是接受或是不接受,而不是针对一个抽象的“孩子”。一个孩子是否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不被接受,取决于他有多少行为不被接受。因此你最好向自己(也向孩子)承认,当她在特定时刻以特定方式表现出某种言行时,你无法对她这个人产生接受感。这样一来孩子将学会把你视为一个坦诚的人,因为你很真实。
以上这些说法不但具有误导性,还与基本的事实相悖,当很多父母做不到时,会产生负疚感。破除掉成为完美父母的幻觉,我们才能脚踏实地地继续修炼。
【每日一拆】父母是人而不是神,做真实的父母
R:
要想成为一名高效能的家长,你不必抛弃自己的人性。你可以接受自己作为一个人,对孩子有着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你甚至不必非要保持一贯性才能成为一名高效能的父母。你无需假装对一个孩子感到接受和爱,而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感受。你也无需对你所有的孩子感到同等程度的爱与接受。最后,你和你的配偶无需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站在同一战线。但重要的是,你必须学会了解你的真实感受。
真实的父母会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孩子产生接受感和不接受感;他们对于同一行为的态度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而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他们不应(也不能)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他们应当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一个父母可能会对某个行为感到接受,而另一个父母却不接受;他们应当认识到,每个父母都会不可避免地对每一个孩子产生程度不同的接受感。
I:
前段时间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在孩子的体育课上到处找鞋子,操场上有很多双鞋,可都是别人的,我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鞋子了。我从这个操场找到那个操场,看到孩子们在上体育课,还听到一位妈妈大声地训孩子,提醒他注意听讲,我心里很不以为然。最终我也没找到自己的鞋,只好穿了一双别人的鞋,但觉得很不舒服,因为那不是我的。
这个梦反映了我的焦虑,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我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最后哪怕用了别人的方法,也感觉不适合。而我翻遍操场上的每一双鞋,想找到自己心目中的那双,也就是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法。
有了孩子之后,我读过很多与教育相关的书籍,可谓众说纷纭,其中不乏互相冲突的理念,而最终能够真正落实到生活实践中的却非常有限。
教育如同穿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家的父母也各不相同。负责任的父母,不会一味照搬别人的经验,更不会削足适履,强求自家的孩子。而最最重要的是,父母首先要真实地面对自己,对自己的情绪、认知和信念保持觉察,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孩子,寻找适合的方式,与孩子共同地成长。
唯有做真实的父母,才有力量。
A1:
昨天还为孩子随意花钱的事情,对他很是生气。以前,我会用更加委婉的方式迂回地表达愤怒,因为不想失去“好妈妈”的面具。现在,我选择直接地表达不被尊重的愤怒,把自己的界限明确地告诉儿子,让他知道我的真实情绪。
说实话,心还是有点虚虚的,过后忍不住有内疚和自责,觉得自己小题大做了,对孩子有失苛刻。曾经,我也如书中所说,哪怕心里对孩子的行为很不能接受,表面也要做出接受的样子,然而被压抑的情绪总会找机会爆发,比起“秋后算账”的“虚假接受“,面对面直接地表达情绪和感受,可能让孩子更加能够清晰自己行为的边界。
“没有一位父母能够接受孩子的所有行为”,比起表面和气,背后怄气,我宁愿选择真实地表达,哪怕那看起来很没有智慧,很不优雅。
A2:
孩子的行为,一部分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一部分是我们不可接受的。因此,一方面要通过不断地成长,来给自己的内在空间扩容,成为更具接受性的父母,另一方面,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的分界线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我们当前的心情,健康状况,环境压力的不同,对孩子的接受性也会上下浮动。对当下的情绪保持觉知,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与孩子互动。
最终,做真实的自己,既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也是父母的内心需要。建立于真实自我基础之上的亲子关系才会真的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