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论读书无用与有用(上)
此题中的读书,非“读书”,而是上学。
上了十几年学,打小学时便提倡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幸初高中体育老师并不是全校最体弱多病的老师,也就没太见识过体育课被占的情景。如网上流传各科老师征战体育课当真普遍,恐素质教育已流于形式。
或正因如此,在一个没有充分认识到竞争和科举残酷性的环境里,我考上了一所普通的二本。有时,我常懊悔我如能换一个备考环境,是否就不一样。现在醒悟,一事有一事好,便不再这样想了。
进了大学,发现,主楼上贴着“努力建设应用性大学”,直到我毕业那天还能看到那牌子。才知大学是要面向社会的,提供所需人才。
后有一天,跟人聊到老师、教育,我说“现在的大学教育出来的都是高级工人,跟专科、技校没什么不同,只不过自诩高级。”
“不再教人如何思考,不再教人如何过好一生,如何找到坚信的东西,如何去做事、守则。”我有限的视角告诉我,他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螺丝钉。螺丝钉不需要会思考,只需要拧紧就好。
韩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我认为这句话拿到今天也合适。我受过老师的教诲,见识过老师的勤奋,但这不在于一个个体或一个群体是否用心,而是在于传授的是什么。孔子教仁爱,墨子教兼爱;古时学道、教做人,而今之所学似乎偏差很远。
有时,有些老师在教授师德,一个学生当如何做。或者面对学生说大吼,你们连尊重老师都不会么。我不由想笑。
其一,只要发自内心,无论什么行为大体上也是合礼的。如果老师是在传道解惑,我想就算不用教他尊重师长的礼节,学生应该也会从心里佩服老师,并尊重他。故每每自己强调自己是“老师”的老师,我当真觉得是搞错了本末。所以教授的东西不发生变化,古师道不传。
其二,按今日论,老师实质应为“师傅”,是一个职业。而非,古时的老师是作为一个人生导师、一个学派领袖,一位“师父”。换言之,古今“老师”二字含义已经发生改变,却要今日学生遵循古时对师的礼德,岂不可笑。
其实,今日状况,想来也无错。经济学中有这一问题,弱国是否当大力发展教育。书中说,弱国当前紧急的任务不是发展教育、兴办学校,而应是加强工人的在岗培训,加大生产力。经历两三代人之后,才应该着手教育,因为教育的见效慢,而弱国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提升国力。
中国想要脱离落后国家,并跻身世界强国,当然少不了这样的政策,集中全力培养各行人才。别国用几十年做成的事,我们几年搞定他。这中间不免会有些缺失,这样的现象出现也是必然的。
由此观,只要有一天中国各方面技术实力与顶尖大国相差无几时,便是更新教育模式的时候。这也是必然的,因为之前都是踩着别人的步子在走路,而今后要踏出自己的脚印。仅是专才不得胜任,需要通才。之前是教育跟着社会走的,之后是社会跟着教育走的,我想。
只要国力强盛了,师道便会回归。
我很喜欢一句话,“知识本是一体的,把它分成不同的学科只是屈从了人类的软弱而已。”我相信知识是相通的,所以每每在听到有人以学科或者文理来限定人时,甚觉不妥。
但也不是这么绝对,分科是有必要的,因为知识量的膨胀。我推崇钱穆先生的教育方针,学生应当先学文理多年后,在广度上有了较大见识,而后择一方向钻研。当先为“通才”再成“专才”。
我相信未来的教育也必定是这样的,我也相信我的祖国会实现的。
2020年4月12日
一点
PS:这篇文章偏离主题了,还并未触及到“读书无用论”。半途插进了教育,“读书无用与有用论”和教育分开放,应该较为清晰,故分上下。此文就当我个人观点的背景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