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知识的积累是认知的叠加而不是认知迭代


第一次学习关于知识的结构——五层~两块

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原则:不重复

知识积累保持一个心态:非新勿扰

立体人生:三生有幸,共享未来


第一块:读书

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总结自己几十年的探索,认为知识的构成,它像一个阶梯一样,是五个层次。

知识五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信息,一个现代人活在世上,他的开化与不开化,就取决于他信息掌握的多寡。但这只是前提,如果满足于此是走不远的。

第二个层次就是经验。我们每天面临海量的信息,如果我们不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归纳和总结,就永远只是一个信息篓子,没有出息的。

一个人,尤其是在得到平台上学习的人,一定要擅长去伪存真,把这些东西进行升华,而这个升华就是经验。很多人撞了南墙不知道回头,有的人撞了南墙会总结,之后再也不会撞南墙。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生命期限里,后者比前者要走得更远,因为他不重复。有些人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这是好汉;有的人从哪里爬起来,又从哪里跌倒,这是蠢蛋。原因在哪里呢?就是不善于总结。所以今天我们说很多人拧巴、倔、是犟驴,同这个都有关系。当然从高层次上讲,这涉及到一个哲学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辩证思维,有没有动态、发散、整合的思维,从知识上,认识上是这样的。

第三个层面叫智慧。这个社会为什么像长江一样滚滚向前,是一代一代传承才能继续往前走的。我们这代人活在当下,要善于鉴古而知今,把前人的东西消化完。

而消化不是为了消化而消化,而是为了知行合一,为了要开创新的未来,这就是人类的命运,也是优秀的人和愚蠢的人的差别。这就是叫智慧。

第四个层次是思想,思想是啥意思呢?我们讲人云亦云,那叫没思想而这个思想的表征是独立见解。

这个独立见解不是自以为是,而是吃透了前人的东西以后跟自己结合,看任何东西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这种人在什么地方都能够成才。


第五个层次就是理论,这些独立的见解只是一个观察点,叫思想,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但最终能不能真正的成为大家,必须要有系统的理论。

而这个理论就能帮助你看问题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动态看到趋势,透过复杂纷呈的矛盾抓到主要矛盾,这就叫理论。

我们这些知识好像看起来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但其实不是,知识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包括我个人,这些年来能做点事,我把原因概括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端事”。如果没有这种不断地反刍,就像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里面讲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直到永远。人的实践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它不是一种知识的迭代,而是一种叠加。从量变到质变,这就是知识的构成。

认知叠加:量变到质变

第二块,读人、读社会

知识除了这方面带来的东西以外,还有实践。因为我每天都在实践,一年有很多委托项目,都是挑战性很大,甚至很多都是“濒临死亡”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感受特别深,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有一种知识,读书、读人、读社会,后面两种知识,特别当我们走出大学之后更加重要。

举个例子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过一个理论,叫人活到世上,不管是80岁还是100岁,生命都是有限的,那么有限的生命怎么享受无限的生活?人的生命不是比长度,是比宽度的,要在有限的生命里享受无限的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不重复。

这个“不重复”造就了我现在的生活方式。比如我有个135理论。从当记者开始到创业,再到现在,我已经是过了60岁的人了。60岁以前的40年时间,我用135理论来概括:


1,一年接触100个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

3,一年打300场高尔夫球,以致于我打遍了几乎全中国和全世界大大小小的球场。……这种阅历,看起来你是在享受生活,其实你是在观察和体验生活。

5,一年吃500顿不同的餐饮。……但我恰恰相反,我要把不利变有利,我要把每一次的出差当成一种美食之旅,当成一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体验当地文化的绝佳机会。这样获得的结果是,我到每个地方,都像神农尝百草一样,去尝鲜了。

正是这些积累,在有限的生命里享受无限的生活,从点点滴滴做起,最后就构成了一种知识体系。所以说不重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而且不光在餐饮上,在做项目上也是这样的。当你保持这个心态以后,叫“非新勿扰”。

我说人生应该是立体的,叫三生有幸,共享未来。

生活、生命、生意,一个都不能少。生活要丰富多彩,生命要非常饱满,有价值,有意义,最后生意只是顺带的结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