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常休息除了和朋友聊天之外,最多的时间是在看小说、自媒体的文章,偶尔发发呆。
其实我是极喜欢看电视的,有时候是张老太看她喜欢的电视剧,有时候是合适的时间没遇上合适的片子。
所以偶尔想起要看一些节目时,便用手机看一些综艺节目。
搜索的时候看排行榜,访谈类的节目会是首选。这星期刚好看董卿制作并担任主持人的节目巜朗读者之-礼物》。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节目,每次泪点很多,其实并非因为煽情,是因为感动。
当你一把年纪的时候,仍然会被一些事情感动、被戳中泪点,除了你本性善良,还因为你感性。
每一次热泪盈眶,都应该庆幸,原来你仍热气腾腾地活着,并非麻木不仁。
人到中年,最容易受感动的除了生离死别,便是一些感同身受、引起共鸣的东西。
李亚鹏原本是在节目中谈他与王菲的女儿-李嫣,他说带着缺陷出生的女儿是上天赐他的礼物:“上帝给了你伤痕,我要让这伤痕成为你的荣耀”,于是他成立了嫣然天使基金会,资助兔唇儿童治疗。
当主持人问他对女儿的教育是否已经优化过了他父母对他的教育时,他谈起他的父亲。朗诵也是朱自清回忆父亲的《背影》。
李亚鹏说他的父亲14岁离开家乡河南去了新疆,从新疆到河南坐火车要三天,后来祖父母去世,于是往后的几十年,他们家所有积蓄都用于往返家乡的路上。
他的父亲每年带着他回乡祭祖,每每快要到祖父母的坟前时,他的父亲便神色凝重回头深深地看他一眼。
年少的李亚鹏并来领会那眼神的用意,但印象深刻。直到他的父亲突然去世,他成为家族的男主人时,他才明白那眼神的含义:那是一种期盼、也是一种告知。
李亚鹏说把父亲葬在那山上时,他明白了一切,他说教育来自于言传身教。我明白他说的言传身教是什么,那是一种使命、一种传承。
我们客家人就是几百年前从中原迁徙至沿海地区,所有的传统仍是中原传承下来。从懂事起,每年大年三十,在祖屋那客家大围屋门前总是同一副春联:南阳世泽,西楚家声。这副对联几百年从未改变。
每年入秋后,长辈们便开始准备秋祭的祭祀用品:香、烛、纸钱、大阄鸡、素食、果品、酒、茶、鞭炮等。
据说以前女人是不参与祭祖的,族谱也只有男丁留名,清一色一个姓氏。女子是要外嫁的,养育的后代也随夫姓,所以客家人重男轻女,也许是因为家族传承这一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无论男女,都可以参与祭祖。尤其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多了,女当男用,更是没有了这些规矩。
于是每年秋祭,几乎是比农历新年更隆重的一个节日、更是一种传统仪式。族中只要能够休假、能够走动的男女老少全部参与,在祖先、长辈的墓地、坟前拜祭、祈祷。
我们家族中除了叔婆便是80多岁的伯父,伯母,他们每年从香港回来和父亲、众叔叔们带领一帮后辈祭祖。在我们家,无理由而不参与祭祀的后辈,是要受到批评和杯葛的。
先在祠堂拜祭后,按年龄段划分,年轻力壮的负责崎岖山路的墓地,年长的在地势平坦的墓地等待他们回来汇合,那一天时间除了虔诚拜祭,便是族人叙旧。
小时候不懂,只当作是有趣的一件事情,有时候看到长辈们眼泪涟涟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伤心。
后来从小疼爱、带大我们的外婆去世,葬在我家乡,每逢中秋前夕便会梦见她,常常泪湿衣襟,然后便追问母亲,定在什么时候祭祖?每当秋祭的那一段时间,总想起小时候和外婆一起的点点滴滴,总会情绪低落。而对爷爷那已日渐模糊的记忆又慢慢变得清晰。于是不用长辈敦嘱,便越来越重视秋祭,对家乡的概念也越来越浓。
有一次我的同学问我对家乡的变化有什么期望时,我曾经说:“我希望她一切依旧。”他说:“那是不可能的,你的祖屋是文物,估计不会变,但其他地方都会随时代发展而日新月异。”我其实明白这些,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的思想怎能阻挡滚滚潮流!
当自己年岁渐长,对这些传统文化越来越理解之后,便更加明白中华民族之所以在这地球上、在东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五千多年,正是因为我们有宝贵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承载着一个民族伟大的生命力源远流长!
我也明白无论历史怎样变迁,家乡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客家人那些优良精神品质、一些良好的传统习俗,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而祭祀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缅怀祖先的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当看到《朗读者》中李亚鹏红着眼圈说起父亲、说起祭祖事情时,才会眼泛泪光、感触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