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命?这几天讲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就是生命。什么是生活?也还是这些。什么是禅呢?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生活,五蕴皆空就是禅。禅所要追求的就是一个“空”,空了才能有。空,不是空无的空,不是不存在的空,是真空。有,也不是世俗的有,是妙有。什么是真空呢?离偏空、顽空,由破二执所显示的那种超然脱俗的境界就是真空。什么是妙有呢?无名无相,运用无穷,各得其妙,而又没有任何执着,那就是妙有。真空是体,妙有是用。因为有其体用,所以这个“空”,就不是破坏性的,是建设性的。建无所建,诸法历历宛然,那就是真空妙有的境界。
十二因缘即是生命的现实、实相,同事也是生活。为什么我们要反反复复地讲生命呢?因为凡夫的迷惑就是从生命而起,如果没有生命,也就用不着要去断烦恼,求解脱。正因为有这个生命现实的存在,而且生命又有种种困惑与苦恼,为了解决生命的困惑、苦恼,佛陀才开示种种法门。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对人的生命平面的说明,或者说横向的说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同事具足,在一个平面上,是当下的。十二因缘则是从纵向来演示生命的因果规律。生命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它的规律是什么呢?佛陀从十二个方面来说明生命流转的规律。如果在生命流转的过程中能够有所突破了,十二因缘就不是流转了,而是还灭。十二因缘的流转就是生死、轮回,还灭就是涅槃。
十二因缘又叫十二有支。所谓有者,因为十二因缘是在三界轮回,三界又称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所谓支,就是分支。这十二因缘按照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这样的一种顺序,环环相扣,支支相联,因果井然不乱。
首先是“无明”。“无明”就是烦恼,一切的问题都是从烦恼开始,从一念无明开始,从无始以来的迷惑开始。“无明”就是黑暗,我们的生命从黑暗中来。因为没有觉悟,所以我们生命的现实,尽管可以看到阳光、灯火。但我们的内心还是黑暗的。因为没有觉悟,本有的智慧光明没有发掘出来。
由“无明”所引起的就是“行”。行者,造作也。无明为惑,造作为业,由惑造业是为“行”。这两支是属于过去生中所种的因,是过去因。我们的生死根本,就是由无量劫以来的惑业所感召。
由惑业而起的妄念,幻形消失,业识就要投入母胎。这个“识”,是一点灵气,也就是投入母胎那个时候的一点灵气。投入母胎以后,逐渐地了别境界,因为“识”以了别为义。虽然处在母胎, 但是那一点灵气还未泯灭,还在蒙昧中起着作用。
以惑、业、识这三支为根本,引起下面的九支,为三世的缘。
“无明”从什么地方起呢?从“识”上起。业的承受者,载体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识”。“识”是业的载体,无明业识是我们生死的根本。业识,或者说神识,神通广大,一刹那间不止十万八千里,业识投胎的速度极其迅速。这一点从我们打妄想就可以略知一二,一念妄想,九州万国都在当下,都可以再心灵中浮现。
神识投胎以后,就有受、想、行、识的名字,以及神识托父精母血所形成的形质,是为名色。所以,胎儿从神识投胎的那一刻起,就具备了名和色。名是指受、想、行、识四蕴,色是指胎儿在母胎中的那个胚胎。所以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既有名,又有色,因而在母胎中就逐步具足六根。
六根有入尘之用,故名六入。“名色缘六入”。六根、六尘叫做十二处。六根,又叫六入,“六入”也就是六根。为什么叫六入呢?因为外界的尘劳,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可以由六根进入人的感觉,故名“六入”。我们记住“根有入尘之用,故曰六入”就可以了。这些是佛学上的定义,知道了对于我们修行有很大好处。我们打坐的时候,要把眼睛合上;走路的时候,不要东张西望;坐下来,眼观鼻,鼻观心,摈弃诸缘,一念不生,其目的就是要尽量地避免六尘从六根进入我们的感觉,干扰我们的内心。
出胎以后,六入便与六尘相交接,交接即是“触”,所以说由“六入缘触”。“触”就是接触。佛家在措辞、语言方面,非常地讲究,极为文明。本来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所谓的“食色性也”,一个是饮食,一个是男女。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当中,似乎都没有直接接触到男女的问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实从我们人体来讲,头部就包括眼、耳、鼻、舌四根在内,身根就是指我们的身躯、手足,其中就包括男女的命根在内。“触”这个字用得很文雅。在身体与身体接触的时候,贪图细滑,拒绝粗糙,这是身体接触的一种要求。感受到细滑的东西就贪恋,粗糙的东西就拒绝。实际上这也是指男女之间的问题,只不过没有很明显的讲出来,而是含蓄地表述其义,让听法的人、学佛的人心领而神会。
“六入缘触”,既有接触,便有感受。是苦是乐,还是不苦不乐,这都是感受所得的结果,故说“触缘受”。
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支,就是现在所受的果。
心地领受,便贪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事,故说“受缘爱”。“爱”就是贪爱,胜妙资具是贪爱的对象,淫欲等事也是贪爱的对象。既有贪爱,便驰求不息,于境生取着心,所以说“爱缘取”。取者,取着。即是着意驰求,便造种种三业,故说“取缘有”。三有就是三界。有什么呢?有生死,有轮回,有果报,有痛苦,有地狱,有天堂,这就叫“有”。
此三支乃是现在世所种的因,这些因又为来世的果报作前导。所以说“有”是来世生死之因,来世又在四生六道中受生。既有生,则必有老死。由此轮回,无有了期。这两支就是来世当受之果。
十二因缘是缘觉乘所修的法门。我们凡夫要修行,首先就要了解十二因缘讲了些什么,十二因缘就是我们的生命。十二因缘把我们的生命进行了一个非常有次第的描述,了解了十二因缘,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次第,一点一点地断苦因,免苦果。要想不受苦果,就要从不种苦因开始。
经文上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讲的十二因缘。在佛经所讲的内容当中,讲得最多的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和四谛,因为修行一定要从人生的现实入手,一定要从生命、生活的现实入手。
接下来,“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苦、集、灭、道就是四谛,是声闻乘所修的法门。苦是果,集是因,这是迷界的因果;灭是果,是涅槃,道是因,是法门,也就是三十七道品。灭是出世的果,道是出世的因,这是悟界的因果。十二因缘也是一样,按流转门顺观,十二因缘就是迷界的生命现象;按还灭门逆观,十二因缘就是悟界的生命现实。四谛中,苦、集是世间,是迷界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是悟界的因果。
学习佛法,处处不离因果,离开了因果,就没有佛法了。出出不离迷悟,离开了转迷为悟、转识成智,学习佛法就没有了内容,没有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