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有网友向我推荐《伊甸湖》这部电影,说是关于未成年犯罪的影片。当时我想即使那些熊孩子们犯罪,也不会是什么罪大恶极的行为,至多是无聊孩子们的青春躁动。
但当我怀着好奇心观看这部电影时,说实话,我被震惊到了,甚至是被恐吓到了。我不忍心看下去,用了三次的时间才断断续续地看完,因为我越往后看越发触目惊心,内心充满惶恐,我似乎可以预测到这群混孩子已经泯灭了良知,扭曲了心灵,极可能酿成大祸,但我还是没想到故事竟是那样惨烈的结局。
故事讲的是珍妮和男友史蒂芬到郊外的林场度浪漫的假期,结果遭遇了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混小子们的挑衅,就在史蒂芬决定强忍内心的愤怒,和珍妮到小湖边静心度假时,更大的灾难一步步的降临到他们身上。
因为他们把布莱尔的狗无意中弄死,导致布莱尔对他们愤恨有加,加上他们知道这群混孩子的名字,布莱尔非常冷酷地决定采取杀人灭口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逃离的过程中,因为天黑,车不幸撞到了树上,被树枝卡住,斯蒂夫没有顺利逃离,被布莱尔抓了个正着。结果,布莱尔命令所有的小伙伴一人一刀刺伤斯蒂夫,而少女佩吉竟然异常冷静的用手机拍下这一幕,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冷冷的,没有一点温度,看着让人害怕。
因为珍妮的逃离,内向的小男孩亚当被布莱尔作为要挟珍妮的人质,但是求生的愿望和对返回的恐怖结果的预知,让珍妮最终选择了逃离。亚当惨被布莱尔烧死。
在逃跑过程中,珍妮失手杀死了其中一个少年,这激起了其他少年对布莱尔的不满,布莱尔担心他报警,事情败露,气愤地之下失控杀了自己的小伙伴,而吓得逃跑的珍妮无意中被急于逃命的珍妮撞死。
而当珍妮逃到小镇以为自己获救时,才发现这些家长原来就是这一群混小子的家长。而家长得知丛林中的惨烈事实后,以布莱尔父亲为首的人选择杀了珍妮,一为了报仇,二为了掩盖事实真想。故事的结尾没有揭露,但是珍妮的性命难保。
无辜的人逝去了,幡然醒悟、良心未泯的人逝去了,剩下的却是满腹戾气、心灵扭曲的人。影片让人在密布的丛林中看不到希望,对生活、对未来、对这些孩子们充满了绝望和愤慨。
2.
影片有几个地方特别触动我的内心。
一个是他们两个到镇上小酒馆喝酒,斯蒂夫询问胖服务员见到一群混孩子没时,胖服务员原本微笑的脸立马变得很严肃,连声说:“那不是我的孩子。”
一开始,我以为她是坚决和自己撇清关系,不想惹事,后来才知她就是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长。
第二个是,史蒂夫到布莱尔家查看时,珍妮一个人留在车里等他,结果因为车挡住了布莱尔父亲的车,珍妮连忙道歉并及时把车挪开的情况下,布莱尔的父亲竟咒骂不断,言语极尽侮辱。而当他到家之后,发现有布莱尔回家的痕迹之后,言语中也是辱骂不断。
第三个是,当珍妮挣扎到他家寻求帮助时,了解到整个事情的真相后,即使有人劝阻,布莱尔的父亲依然坚持保护自己的儿子,不惜决定杀死珍妮。
从这几点可以看出,这些孩子们身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他们的父母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用一种粗暴简单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辱骂、责打,却不去走进孩子的内心,关注孩子青春期存在的心理问题,引导孩子朝健康的人生方向发展,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约束和限制的环境中肆意妄为,置法律和道德于不顾。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帮助孩子认识错误,纠正孩子的不足,指出以后奋斗的方向,而是选择推卸责任或者是包庇犯罪,甚至不惜牺牲无辜的人的性命。
试想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人生吗?中国有句古话:“言传身教”,家长用一种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会以家长为榜样,模仿家长的做法,以此作为评判价值的标准和规则,很显然,他的出发点和参照物本身就是错误的,他怎么可能得出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
3.
最近我的儿子尽管才7岁,感觉就已经有些叛逆,不听从我的管教,生气时还爱摔东西、发脾气。
忍无可忍之下,我动手打了他,看着他即使挨也只是口头承认错误却不肯真正内心反省的样子,我既生气又无奈。
明明知道不能打,却还是动手,我一直在内疚,因为我不以为我的方式能够教育到他什么,让他明白这种打骂方式的好处,相反,有可能会让他变本加厉的更加暴躁,不服从管教,用更叛逆的行为来反抗我的教育,如果是这样,岂不是得不偿失?
4.
静心反思之后,我总结出孩子的管教与家长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改变孩子,必须先改变自己。
一是要多陪伴孩子,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孩子爸爸都太忙,没有时间尽心照顾孩子,今年这个假期,很多次都是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结果他变得很孤独,也越发得不会和小朋友相处。他不知道小朋友和大人会和他开善意的玩笑,只是因为喜欢他。而他直接理解为对方对他的不尊重,果断以生气和武力来解决问题,常常让我很尴尬,而一再对他解释,他就是无法真正理解这是为什么。
而且他一个在家里,无聊的时候就玩游戏和看动画片,但很多动画片却已经不再单纯,色情、暴力充斥其中,更不用说枪战游戏里满屏的暴力,分分秒秒的毒害他的心灵,模仿力极强的年龄段和他这样善于模仿的熊孩子,心灵中只有暴力,唯暴力是最佳解决手段。
而我们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没有陪伴在他身边,帮他辨别是非,判断对错,引导他拒绝不和乎年龄段的动画片以及游戏,选择一些有营养的具有价值的、有利于他人格塑造的节目和游戏。
二是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正视错误,不能包庇他,致使他走向更深的错误。
身边一个家长,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经常打架,他不仅不反思自己不好的做法,更不教育孩子,经常对孩子欺负别人的行为沾沾自喜,说什么:“孩子,没事,在学校不能挨欺负,宁可把别人打了,爸爸拿钱给他看病,也不能让咱自己受伤”,还有“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给我说一声,把学校的门给它铲了“。
试想他用这样一种暴力的理念教育孩子,孩子能建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不去帮助孩子认识错误,然而支持孩子的错误行为,给孩子的无理行为做坚强后盾,那孩子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人生?孩子又怎么可能去换位思考,理解对方,善待对方?恐怕只会采用简单粗暴地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吧!
要想让孩子有所改变,对孩子犯的错误,不能包庇,尽管不能用武力解决,但是我们可以静心给孩子讲道理,一点点的纠正他的行为,帮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
5.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方程式,更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既然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就必须正视它,想方设法解决它,改正它。
但毫无例外的是,每一个像孩子背后肯定有一个以各种理由推卸责任的家长。
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那么关键的几步,家长请停下来,慢慢陪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