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时,主要会涉及三种心理力量的博弈:阻力、意志力、惯性力。
阻力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压力。无论是来自舆论非议的社交压力,还是对自己能力不自信所带来的压力,都可能成为我们做事的阻碍。
意志力的定义不必多说。值得一提的是意志力的特点,意志力就像体能。它很容易被消耗殆尽,需要我们随时补充。它会随着我们的不断使用而得到提高,但也有上限。它具有不稳定性,受我们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影响。
惯性力可以理解为开始做一件事后想要继续做下去的冲动。假如你俯身做了一个俯卧撑,那么你的身体可能不由自主会再做一个,这就是惯性力在发挥作用。
我们开始或停止做一件事的时候,其实就是这三种力在无形中博弈的结果。
如果一件事很“上头”,就说明做这件事的阻力特别小而惯性力特别大。拿我们熟悉的短视频举例子,我们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想往下刷,根本停不下来。很多的短视频软件都会连续播放,观看下一条视频的阻力几乎为0,即使我们什么也不用做,下一条视频也会自动播放。再加上强烈的感官刺激和高密度的信息,使得你看下一条视频的惯性特别大,导致我们很难停下。
三种力的博弈影响我们的行为,但我们的行为同样也可以改变三种力的大小。
在最开始接触一件全新的事情时,阻力是最大的,惯性力是最小的。在一个全然陌生的领域,我们会有很多知识盲点,需要处理很多新信息,因此显得如履薄冰。但是当我们渐渐熟悉了做事的流程,一切就开始变得清晰明朗。随着完成次数的增加,阻力慢慢变小,惯性力慢慢变大,最终甚至能达到条件反射的程度。
从中也可以看出,阻力和惯性力经常是成对出现的。
意志力和惯性力的改变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最容易操作的是改变阻力。
很多微小的行为都会对阻力的大小产生微妙的影响。拿我自己举例,如果把手机放在身边,那么一天可能会完4个多小时的手机。但是如果把手机放在房间外,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会超过2个小时。我无聊的时候会习惯性地环顾四周,然后拿起手边的东西开始“研究”。大部分时候玩手机是因为,感到无聊,手机又恰恰在身边。因此会顺手拿起手机。如果在手边的不是手机而是一个小挂件或是耳机,那么我会拿起挂件或耳机摆弄。
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玩手机的主观意图,仅仅是因为手机在身边,所以就拿起了手机。如果手机不在视野范围内,甚至可能根本不会意识道手机的存在。把手机放到房间外面,看似跟放在房间里没什么区别,实际上大大价减少了我玩手机的时间。
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其实就能对阻力施加微妙的影响。
如果做一件事让我们倍感困难,我们就可以尝试着减小阻力。著名的“小步子原理”体现的就是这个思路——把原本复杂的步骤拆分成一个个小步骤,每次只专注于当下的步骤,逐个击破。
反过来,如果我们想抵制对事物的上瘾,就可以人为的增加阻力。如果你想戒掉游戏,就可以把游戏删掉,实在不行换一个性能没那么好的手机和电脑,通过降低硬件条件的方法增加打游戏的阻力。
当我们脑海中配备了这三种力的概念,我们在做事时就多了一套行动逻辑,多了一种行动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