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局外人,一切看似都有转机;作为受害者,他人终将成为地狱。
拿到这本书,看到封面文案,隐约有种预感——这将会是我有生以来阅读过最惨烈、最痛苦的书。迟迟不敢翻阅正文,拖了三天,才鼓起勇气阅读。
仔细看了看封面设计,揉成一团的纸张被强行铺开,中间还有大小不一的白洞围绕在黑色的点滴旁。最开始,我以为这就是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写照,白色的洞是伤口,黑色的点滴是血泪。阅读完译者焦君怡的译后记,想法有些改变,白色的可能是眼泪,黑色的可能是女性正在流血的性器官。
人的身体只要感觉到痛,就会流泪。受了伤,流了血,只会更疼。
小说法文原版的题目,直译过来为“下体之痛”。这个题目太直接、太粗暴,容易让不了解的读者产生低俗的联想,甚至引起生理上的不适。所以,各国的译者和编辑们不约而同地改变了原来的题目。
幸好,我先看的是译后记,提前打了预防针。举双手赞同译者的建议,“在阅读过程中尽量不要加入任何道德批判”。毕竟我们只是局外人。
牢记这句话“故事的受害者很多,刽子手只有一个,就是施暴者”。不管玛丽做了什么癫狂的事,犯下了什么罪行,请记住这一点。
故事概述
故事开篇,让我想起了《名侦探柯南》。只要柯南出现,一定有人死亡。
故事的结局早已注定,悲剧不可逆转。接下来就是破案的过程了。
玛丽,一个在银行上班的普通女职员。每天在固定时间给丈夫准备早餐,出门,上班。清闲的时候,和朋友一起聚会、吃饭、聊天。近期,她和丈夫打算要个孩子。
美好的生活,在那天晚上,彻底被打破了。上司突如其来的强暴,一切都乱套了。
可能是出于上司的威胁,担心失去丈夫,害怕同事和家人异样的目光,恐惧周围人的指指点点,她选择了隐瞒。经历强暴的玛丽,一回到家,立刻清除了被侵犯的痕迹,处理掉了当天穿着的衣物。(作者对强暴的这段描写,不忍卒读。)
她很疼,疼的整宿睡不着觉。面对丈夫的求欢,她强忍下体疼痛,装出和平常一样的样子,完成了任务。她以为只要自己伪装得很好,日子就能照常过下去。
可她不知道,身体的疼早已经出卖了她。事情一旦发生,想回到过去,只是徒劳。除了身体疼痛,她的精神也时刻处在崩溃边缘。听不得“强奸”这类敏感词,开始害怕男性,畏惧与男性的肢体接触,厌恶和丈夫发生性行为。在得知自己的丈夫,为强奸犯辩护时,她和丈夫大吵了一架。
玛丽不是没想过让丈夫知道她遭遇的一切,可她又害怕丈夫会抛弃她,同时,她恨丈夫不能发现自己的异常。她写了封信,希望有人能发现。
“孩子”的到来,加剧了玛丽的灭亡。玛丽认为,这个孩子是被强暴的证明,会毁了她所维持的平静生活。为了消灭罪证,玛丽企图用极端手法谋杀这个孩子。玛丽,最终,还是生下了这个孩子。众人的狂欢,在玛丽看来,那是对又一场强奸的庆典。
作为孩子的母亲,玛丽不得不照顾孩子。但是她害怕这个孩子,她抵触和孩子的肢体接触,她害怕看见孩子的性器官,她无法给孩子换尿布。因为她的失职,孩子尿路感染。
那封信,偶然被玛丽的妹妹发现了,可她只是逼迫玛丽向丈夫坦白,对于玛丽遭遇的痛苦视而不见。玛丽的丈夫洛朗意外偷听到了妻子和妹妹的通话,回想起妻子对孩子的种种奇怪行为,决定找自己的医生朋友做亲子鉴定。
这个故事很长,中间也穿插了其他事件。如:玛丽眼中的模范夫妻并不是她所看见的那样,她的朋友正在遭受被背叛的痛苦;玛丽的女同事在她之后被上司强暴了,消沉几天后,污蔑玛丽性骚扰她;玛丽的男同事和妻子因为养鸟闹矛盾;她的丈夫洛朗一时情迷,但不想毁掉自己和谐的家庭生活,拒绝了女秘书……
每个故事都有反转。故事最后,玛丽以为的“奸生子”其实是丈夫洛朗的孩子。
其他想法
看完故事,久久难以平静。作者用强硬而冷酷的文字,悬疑又残忍的写作风格,制造了一个女性悲剧。
如果玛丽选择揭露被侵犯的真相,事情真的会变好吗?女同事是不是就能避免和她一样的遭遇了?
选择,是有代价的。我不确定玛丽是否能承担得起失去丈夫和工作的风险,也不确定大家愿意相信玛丽的说辞,更不确定上司会被制裁。换作是你,你真的愿意暴露在公众眼皮底下,被人肉搜索,受人议论吗?
《熊镇2》中犯下强奸罪行的足球明星,得到了小镇里人们的维护。而受侵犯的女孩,以及帮她作证的男孩子却受到了排挤和打压。哪怕是足球明星离开后,流言蜚语、恶毒的短信轰炸从未停歇。
与我阅读过的其他涉及性侵题材的作品相比,这本书的性侵害对象不再是十几岁的花季少女,而是一个处于备孕期的在职已婚女性。相同点是熟人作案。由于社会身份和年龄的不同,面对性侵害,玛丽首先在意的是家庭和工作。
本文侧重于从器官角度描述玛丽在经历强暴后身体的疼痛,以及生育的疼痛。通过玛丽,我们可以看见生育之后,女性所面对的乳房下垂、肌肤松弛等各种问题。
文章中存在大量笼罩在阴郁氛围下的性描写,令人不适。玛丽通过这些性体验,意识到凡是未经女性同意、以暴力手段进行的性行为,只能产生痛苦。
阅读本书的人,一定得有强大的心理,不然支撑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