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d I not seen the Sun
------- by Emily Dickinson
Had I not seen the Sun
I could have borne the shade
But Light a newer Wilderness
My Wilderness has made —
中文译文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
成为更新的荒凉
想起这首诗,源于最近选修的一门课和教授。
教授是位中国女士,我喜欢她的课,也喜欢她本人。另一门课的教授我不喜欢,于是翘了课,虽然我上不上课都随便——可让我自己惊讶的是,已经这个阶段了,对老师的印象依然会影响学习。
教授每节课会推荐一些视频资料,有时是短视频,有时是电影。上节课她推荐了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讲述了一群人,被关在一个洞穴里面。有一天,其中一个人获得了自由,被带出了洞穴。这个人在洞穴里呆了太久,已经适应黑暗,太阳灼伤了他的眼睛,经过一番挣扎,他终于看清了外面的世界,与洞穴里完全不同。于是他回到洞穴,想把同伴们也带出去,结果他的眼睛无法看清黑暗了,他的同伴们嘲笑他,并把他当成了威胁。
柏拉图用这个故事隐喻对真理的追求,也就是那个年代的教育。
待在黑暗里的人们一辈子没见过光明,可惜吗?见过光明的人会觉得可惜,他们自己不一定。谁更幸福呢?也不一定。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受教育的人有机会见到更大的世界。这里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这里的世界也不仅指物理上的世界。
思考令人痛苦,可一旦开始思考,便很难停下。
当然,这个故事本身不是真理,只是一个千年之前的学习案例。仔细想想,我们文科每天的学习就是阅读、思考与讨论,或许跟古雅典的人们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