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古人早已告知我们夏的猝不及防。窗外的雨悄悄地来临,室内的学子们沉浸于书海中,全然不知夏雨的突降。
白天的燥热实在难忍,本着“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春夏与秋冬”的心态躲进图书馆。图书馆管理人员深知一栋偌大的图书馆要是缺了空调的存在,那不能完全叫得上是一所大学应有的样子。
暴雨、闪电、狂风相互抱成一团,三者聚成的能量足以吓倒前往食堂、教学楼的学子们,从而望而却步。雨势逐渐加大并没有减小的趋势,以往图书馆空旷的大厅现都被人群挤满,人也没有少去,只有雷声的霹雳和雨滴落的拍打声相互交错着。
前后两个人只能靠踮起脚尖才能贴近地面,这并不夸张,夸张的是夏雨的骤然而至让人一点防备都没有。全天的热焰染红了背颈,人们依然不撑起一把遮阳伞,难道这就是人们口中对夏的酷爱?
早在民国时期,当时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段重庆、武汉、南昌、长沙夏季气候炎热,故被传称为“四大火炉”。随着气候变化和气象站点的迁移,城市榜单也在变更。根据最近的数据显示,其中的城市有所变动,但南昌这所英雄城仍榜上有名。
可以这样说,尽管周遭的城市再怎样炎热都难以撼动南昌火炉城市的威名。观察中国地图得知:四个城市皆位于中纬30度上下;最重要的一点是,四地都盘踞在长江两岸。
按照地理专业名词来划分,四地都分布于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北回归线北部。当太阳直射在北回线的时候,是为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特别是在三至六月之间,太阳光线越过赤道,白昼变长黑夜变短是三个多月的常态。
越到七八月份的时候,伴着梅雨的降临和每年如期而至的洪水,雨水依次浸润着大地、浇灌着土地里的庄稼、冲洗着山间的林木、滋养着原野的蔓草,当然也除去了世人的污泥与烦躁。
台风的频繁登陆、夜里窗外不间断的雷鸣电闪、枝头上若隐若现的蝉鸣、七月的热火凉风 、寂夜下池塘的蛙叫、枇杷树底的狗吠鸡跳 ,这些都是夏季所独有的。整个春天的离去似乎延迟了期限,初春的雨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在春末却给我们留下几个好天气,可供人们五一出行游玩。
整个五一的旅游业收入也翻倍上升,暴涨式的消费可能是对去年疫情期间呆家太久的一种弥补。记得去年武汉封城的那一段特殊时期,多少人期冀着来年春暖花开之时,携亲带友前往伟大的英雄城武汉。一同赏樱花、尝热干面、逛汉正街、串户部巷、游黄鹤楼、观武汉长江大桥等江城的特色景点。
在二十四节气中,夏至一过、意味着夏真的来了。夏带着希望;带着奔腾的热情;以昂扬的奋斗姿势奔向我们。夏不止有苏东坡笔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景; 也有赵师秀耳边“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夏音;更有杨万里眼前“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的惬意。诗人笔下的夏充满着无限美好,四季轮转、岁月更迭,到底是诗人为夏赋予了诗意;还是夏为诗人的笔注入了翰墨流香的底色。
窗外的夏天最让人欢喜,太阳越过稀薄云层散射下来的热火,充斥着整个夏日的午后。穿着一条花色清凉短裤、嘴里吸吮一杯冒气的冰镇可乐、腋下夹着课本的一位男生,慢悠悠地穿行在前往教室的湖边。几声课铃的催促,他大步流星地向前奔跑,满身的青春活力洒在了校园的每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