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读的人是幸福的,会读书的人是享受的。话很浅,却耐人寻味。若想要真正体会到哲人的境界须得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并且在理解后产生自己的心得方能领悟之一二。假使稍有领悟便会发现读书的的确确是件很享受的事情。
我的读书习惯得益于父亲的熏陶和培养,他爱看书也爱讲书。在我很小时他经常讲述一些童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让我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难以自拔。印象最深的要数海的女儿,她为了心爱的王子,甘愿牺牲自我变成泡沫,真是既感动又难过,深深触动了我内心的细腻。父亲农忙不可能没有限制的讲下去,而我的求知欲却被一天天放大。后来他烦了就说:书里的故事远比我讲的更精彩,你为什么不自己试着阅读呢?
犹记正式接触书籍是在九岁那年暑假,父亲床头放了一本正在阅读的通行本<西游记>,脑海里闪过的影视剧画面立刻让我产生一种阅读它的冲动。书里的字我也许认识还不到一半,却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的支撑下竟然囫囵吞枣读了个大概。经过我的想象和加工讲给小伙伴们听,那种满足感可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他们对我的崇拜使我第一次真真切切体会到读书带来的趣味。
年纪尚小只喜欢看故事情节且必须是圆满结局才行,那时心思单纯的容不下一丝尘埃。后来长大一些喜欢故事融入自然环境的美感,喜欢图文并茂描述的各地不同民俗风情,那些未知充满新奇,仿佛世界变成一个缩小版的立体画呈现在我的眼前。
后来我又疯狂的迷上了外国文学。简爱,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郝思嘉,曼斯菲尔德庄园里的芬妮,她们或倔强,或坚强,或理智,或善良,都给予读者感动,启发和充实。也是从那儿我明白了原来人性的光辉不分肤色,地域和时空的差别。
随着一个人年岁的见长,阅历逐渐深刻,这时候哲理性的书籍更容易知晓明了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在长辈的推荐指引下阅读儒,道两家经典,长辈希望能够学习以一颗道家的心入世,用儒家的心做事。国学经典一生受用不尽,初窥门路只略得一点微薄的收获,我已满怀感激。
有时候看着书难免联想,书里人物的悲欢离合只是生活的折射,现实永远比书本更精彩。人的一生多多少少都要经历磨难,而众多的磨难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快的成长,当我们自己体会到这种成长时,我们也就真的变得冷静客观了。
读了书我渐渐明白阅读的可贵。阅读就是跟随作者的脚步行遍天南海北,领略绝美的自然风光,知晓各地的民俗风情,使读者享受视觉盛宴,不能身临其境却也心向往之;阅读就是审视人性本身,人的情感细腻丰富又多变,每一次的波动都会牵动内心深处的心弦,听见灵魂碰撞的声音;阅读就是拿来主义,先贤哲们苦思多年甚至穷极一生才得出的理论经验被读者信手拈来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且丰富自己的人生;阅读就是建立不灭的信仰,信仰能够使读者看见并切身体会到人生的苦难之后,心中依然充满爱,光明和希望。
读书的享受与好处不必再多说,读者已深有体会,但读书一定要学会思考。夫子有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会思考的读者是不能将所获得的理论学以致用的,生搬硬套既让自己苦恼也使别人烦恼,变成了死板的两脚书橱岂不悲哀?叔本华也说过阅读的人如果不能得到自己的感悟,读再多书也无用,那只不过跟随作者的思想走了一圈,知道他走过了哪些路径,却无法领略沿途中的风景如何。
经常读书并学会思考,渐渐地感觉到自己的思想也在萌芽,那种成长的欣喜和激动无以描述。千万不要因为芽小而忽略,不要让本已发芽的种子失去了培育的土壤,那就太可惜了。要记得给它浇点水,施点肥,再小的嫩芽也会生根。
读书固然重要,思考亦是难得,可读书最重要的是学会应用,服务自己及周围的人。无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多么高深,他所阐述的见解多么高明,须知所有的理论都要在他自己的实践中立足才可让人信服,因为读书首先改变自己才改变别人。有行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行,如果只是表面上读着圣贤书,暗地里却做些与言论相悖的事,那真是糟蹋了他手中的书。当他向别人证明自己有多爱书,谁又会相信他的话,真正的爱书是因为自己同书里的思想产生了共鸣,心甘情愿接受书的教育,书的陶冶,书的情操,只为自己内心潜移默化的提升。
如果一个人爱上读书,爱上书本,那么他也是爱上了孤独和寂寞,因为文字总是在孤独寂寞中展现它的魅力。书本安静的躺在书橱里等待岁月的沉淀,经受时间的考验。在此期间或许有人曾经经过却懒得翻阅,或许有人迫于某种原因只匆匆浏览大概已满足,又或许有人真心喜欢阅读,满心欢喜读的如痴如醉,好像一片久旱干裂的土地急需雨水的滋润,逐字逐句如同雨水丝丝渗入,内心也变得充盈。
读书不仅是精神的升华也是生活的实践,但愿阅读的人都能体会到书籍带来的乐趣和享受,都能活学活用,使自己生活的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