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讯”出品,作者/道君
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个重要人物,而鲁迅所刻画出的“阿Q精神”也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简单的说“阿Q精神”就是一种弱者的自我安慰,自嘲、自解,自我陶醉。总之,阿Q给我们的印象是窝囊的,屡次被人欺辱而不得反抗,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窝囊的人,却敢调戏小尼姑。
阿Q挨了“假洋鬼子”的文明棍后,碰见了静修庵的小尼姑,忍不住伸出手去抚摸她新剃的头皮,呆笑着,小尼姑涨得满脸红,指责他“动手动脚”,而阿Q似乎理直气壮,“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说着又用力在她的脸上拧摸了几下才放手。
阿Q调戏小尼姑是被假洋鬼子揍了之后,对心中怨气和郁闷的发泄,还是青春的冲动,姑且不说,但她拧摸小尼姑的理由“和尚动了”却反应了阿Q丰富但畸形的内心世界,我们这里就大胆臆想一下阿Q当时的心理活动。
看到小尼姑,阿Q想起了和尚,他觉得凡胎肉体不可能做到六根清净,没有春心的,所以就想当然的和尚动过尼姑。然后拿自己和和尚做一番对比,他和尚终日念经颂佛,而且“性”乃“七戒”之大忌,和尚敢如此犯忌,我阿Q有何俱哉?再说,和尚一脸慈祥,是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象征,尚且人面兽心,作风下流,我阿Q在人们眼中充其量不过是“能做事的流民”,不趁机沽沽光,岂不太傻?这就是阿Q的心理逻辑。
此外鲁迅在作品中插入这一细节,应该还有两层含义:一是反应了人欺善怕恶之本性,并且从其言语和行动,尤其是“摩”和“呆笑”等动作,把阿Q下流,欺软怕硬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另一方面,揭示了当时人们缺乏最起码的同情心的社会现象,看到小尼姑被阿Q调戏,还九分得意地笑。
之所以《阿 Q正传》中插入这个情节,还反映了当时人的一种普遍的猎奇心理和对僧道群体的妖魔化。人们对于自己未知事物,总是有着莫名的好奇心。对宗教从业人员的诋毁似乎也成为人类共享的一个毛病。对于西方人来说,在修道院里终日和上帝为伴的修女们就是极为神秘的女子。掌握话语权的男人们本来就对年轻女子有很大的冲动和好奇,他们不相信一个少女可以因为穿上了道服就不再怀春。游吟诗人、作家、街头混混就会编出各种各样的笑话来玷污修女。即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十日谈》,也没有能够免俗。
中国的情况也是类似,由于佛教僧侣对于六根清净的需求,佛教寺庙一般都建在深山老林。即使是处于闹市之中,一般也要求僧房不能闻听山门外的俗世响动,才能保持僧侣们一心向佛的意境。和尚庙如此,尼姑庵也是如此。这就给这些女子更加增添了一份神秘感。神秘的女人总是受到男人追捧的,如果她又对男人冷若冰霜,天生受虐狂的男性就更加抑制不住自己了。所以鲁迅笔下的阿Q,别的女子不理他,他就敢调戏小尼姑,说要跟人家困觉。
既然得不到,那就说她们的坏话,仿佛这样就让男人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满足。阿Q之所以敢污蔑小尼姑“和尚动了”,就是男人们愿意看她们不堪的故事来满足自己的幻想。比如说在明代人的笔记小说里煞有其事地捏造尼姑和和尚偷欢的场景,目的不是为了揭露寺庙里的丑闻,而是为了补偿读者变态的心理需求。
小结:
阿Q死了,糊里糊涂地被砍了头,看透前还说:老子再过20年又是一条好汉;饰演阿Q的老演员严顺开老人也去世了,是他把阿Q的形象演的活灵活现,深入人心。但是,这世上还有多少的阿Q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