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夜幕降临,一只失群的鸟儿仍然孤独地飞着,它在天空徘徊,始终找不到可以落脚的地方,夜复一夜,它凄厉的声音越来越悲凉。这是陶渊明《饮酒》诗中的一篇。魏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制度使陶渊明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加之东晋社会大乱,政治的黑暗让真正的文人无立足之地。
陶渊明也曾有过远大的抱负,“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但究其一生,陶渊明也只做过几次极小的官。“举世皆浊我独清”,污浊的官场也与陶渊明的秉性不符,最终,陶渊明拂袖而去、归隐田园。
远离官场的陶渊明并非不再关心国家危亡和民生疾苦。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在陶渊明心中激起万丈波澜,无法干预也无法改变的现实令陶渊明痛苦不已,他只能靠创作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塑造了一个没有战乱、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因为对战乱厌恶、痛恨,因为对美好生活有着向往和追求,桃源人不再与外界沟通,从此,此间即是天堂。陶渊明设想的“不复出焉”的美好桃源,正是对秦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社会的否定,陶渊明用笔墨为世间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勾勒出一个美好的明天。
陶渊明所设想的“桃花源”社会也是有迹可循的,《礼记·礼运》中有一段孔子对学生言偃所说的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番话的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其一为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与保障,二为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三为人人都能不为私利,有一定的奉献精神,社会风气淳朴。据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所提(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可知,陶渊明自幼对儒家经典耳濡目染,儒家教育让他有着仁爱济世的情怀。
《礼运》大约是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假托孔子之名答问的著作,其中提到的“大同”社会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陶渊明的理想世界即与之有相通之处,如桃花源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与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相似,也与孟子思想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同社会中“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的太平盛世状况和桃花源没有和平安定的生活也高度一致。可以说,陶渊明把大同社会的理论具象化为一个真实的世界,从而更有信服力,也更坚定了陶渊明对社会安宁的渴望。
但桃花源也仅仅是一个虚构的幻想世界罢了,即使渔人“处处志之”,也是“不复得路”的结局。为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后文又描述“南阳刘子骥”这样一位高尚之士去寻找桃花源,但依然是“未果”。即使品格高尚之人,也无法找到这样一个理想世界,这是否意味着陶渊明对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寻找到一片精神乐土的绝望之情?文章描写的越细致就越真实,但真相也更加扑朔迷离,而世外桃源终究只是乱世中一个虚渺的想象罢了!栖栖遑遑的“失群鸟”一如陶渊明的执着,“徘徊无定止”的也正是陶渊明追求更美好世界永不止息的坚定身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