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宝妈,遇到很多育儿难题,本以为带孩子是件容易的事,却发现一切没有那么简单。
作为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面对很多的育儿难题,从专业的角度给予你们一些指导,昨天,有位一岁6个月宝贝的家长来找我咨询,他们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我的儿子一岁半,喜欢搬东西、喜欢把东西扔到电视机后面,沙发后面?我已经对我的孩子抓狂了,在一岁前就一直吃手,打停不下来,现在不吃手了,但是就一直用手抓来抓去,扔来扔去,是不是这样的行为有点奇怪?真的想不通......”
你的孩子有没有这种行为表现呢?你是如何解决的?
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来看,这个一岁半的男孩的表现,说明他已经过了口的敏感期,开始进入手的敏感期。
谁发现了敏感期?
敏感期时奥地利的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兹通过做实验发现的,他通过实验发现,如果他在一群新出生的小鸭子面前摇摇摆摆的学鸭子走路,并且发出嘎嘎的叫声,拍打自己的手臂,扮演母鸭,跟在他后面的小鸭子也会跟着洛伦兹的动作开始模仿。洛伦兹通过研究表现,当刚孵化出的小鸭子见到第一个活动的物体(不管是人还是物),不管这个物体是否与小鸭子是同一属性的物种,刚出生的小鸭子都本能的会学习这一物体的动作。这个现象叫做“印刻”。同时洛伦兹认为,印刻是早期学习倾向的表现:生物体的神经系统已经准备就绪,可以在生命早期锻造的关键期学习特定的知识。
什么是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某一段特定时期,获得某种技能的能力最为迅速、最容易获得的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发展的障碍就很难弥补,很多书上也将敏感期跟关键期划等号。
在谈敏感期时,不得不的提起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他认为0-1岁是幼儿的口唇期发展阶段,此阶段的幼儿喜欢用嘴巴来探索世界,喜欢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嘴巴里感受。而案例中的幼儿已经过了这一阶段。后期学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又不断强调孩子具有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分别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在孩子0-2岁半之间孩子会有很多敏感期的表现,比如视觉敏感期、听觉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等,而这个孩子已经一岁半了,已经进入的手的敏感期。
进入手的敏感期的孩子,通常会有以下表现:总是用手抓各种东西,拿到东西会扔来扔去,并且不亦乐乎,有时候还会用手来挖、抓、取等,感受手的力量。
如果来理解孩子在手的敏感期的表现?
孩子从口的敏感期过渡到手的敏感期,从用嘴巴来感受这个世界,变成用手来感知世界,并尝试通过手能更多的获得大小肌肉的发展。
如果孩子用手抓东西,如果是用每个手指来抓取,孩子的小肌肉得到了锻炼;
如果孩子还会将手中的物品扔出去,那么这个动作就能发展孩子的大肌肉;
如果孩子对家里的各类家具的位置有所理解,能将自己扔的东西准确的扔到他想扔的位置上,既能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能够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
如果开始理解扔出去的东西,有的物品大小可以扔到这个位置,有的物品不能放置那个位置,这时孩子对物体的大小、软硬就都有了理解。
所以,孩子的手的敏感期表现出的扔、丢东西,都是一种正常表现,是他心理发展特点的表现。
孩子出现手的敏感期表现时,家长应该如何做?
1、家长应该用平常心态看待孩子的表现。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一天天的成长变化,会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同时会放大孩子行为表现,给孩子贴上一些莫须有的标签,认为一些行为奇怪、有问题的坏行为,其实一切行为都是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表现,都是他那个年龄阶段的行为表现。
2、给孩子提供较软的玩具。
为了满足孩子的手的敏感期中对手部动作的渴望,他喜欢扔、喜欢抓、喜欢丢,家长就为孩子准备一些较软的可以用来随意扔、抓、丢的玩具,比如沙包、皮球、毛绒玩具、具有弹力的非易碎的物品。
3、陪伴孩子一起感受手的奇妙用处。
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做手工,比如玩超轻粘土、制作陶艺、一起绘画等等,感受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同时,家长也要经常带孩子去户外玩耍,一起拍皮球、玩沙包等户外活动,发展孩子大肌肉运动等同时,感受手的奇妙用处,并能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4、做孩子的榜样,各自收拾玩具。
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玩耍,他扔你也扔,一起玩,孩子会体会到更多快乐,可以加强亲子关系,但是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玩,家长还要像个榜样一样,扔完东西,将玩具整齐的收起来,做出来让孩子看到,孩子可以通过父母的行为,通过观察学习如何收玩具。
家长还可以在每一轮游戏中,每一次扔完,自己收回玩具,再开始下一轮游戏。让孩子看到这样的互动游戏,便能更好的跟父母进行游戏,同时也能在观察学习中了解游戏的规则意识。
如果你的孩子,还有那些特别的行为表现,而你并不太理解,可以留言,我来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