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也好,医德也罢,即便其他行业,我们现在讨论的多是其“德”,怎么教人守德。
德是什么?与法相对而言,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在言行方面约定成俗的束缚。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不用说,大家都明白,真叫起真来,那就无话可说。
与我而言,大约教师这个身份的缘故,师德二字耳鬓厮磨,听得久了不免生出些牢骚来:是不是我们成天把“德”挂在嘴边就德高望重了?是不是天天叮咛、周周开会、月月发文、年年考核,素质就提高了?几十年过去了,天天喊,年年抓,月月讨论,也未见得师德提升师风改善,反而下滑。
我的意思不是不要“德”,也不是不能谈“德”,不该抓“德”。是一直在思想:德的门槛是不是太低了,德的范畴是不是太广了?很多东西本不是德所能约束的,偏偏往德这一方面靠,动不动就是德出了问题。这是不是问题呢?这算不算形式主义呢?
我一直认为“法规是社会的第一防线,而道德是人类的底线。”,如果过大强调“德”的作用,什么事都归于德的责任,就会出现“一人犯错,众人受累”的错误思潮。
庄子有云: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认为所谓的孝、悌、仁、义、忠、信、贞、廉等等,都是让天下之人压抑自己的本性而勉强为之的东西,根本不值得称道。圣人出现了,人的真性也就丧失了。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圣人,而不在于那些打家劫舍的强盗们,所以叫: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是文本对这句话的解释,而我对此的理解略有不同,那就是:天下大乱的根源不在于圣人,因为圣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即便如孔子亦不完美。所以惑乱之根在于追圣。也就是盲目要求天下人都成圣。这又怎么可能呢???
人性善恶没有定论,但人之差异是自然而生又不可能抹平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既如此,再谈背德之事。
无论是哪个行业,违背德的人毕竟是少数,倘若因此劳师动众,搞连坐,由一己而批判所有,不仅起不到效尤作用,反而会引起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的反感,甚至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归为一句话:谁犯错谁承担。这是社会法规的要求和约束。用制度和法规约束的效能总比有气无力的道德强。西游记中,对唐僧来说,弟子当中最顽劣的是孙猴子,最先降伏的也是孙悟空。金箍未必能止住杀伐恶念,但至少困住了他的手脚和行。
还是那句话:法规是第一道金箍,而道德是人不同于动物的最低的也是最根本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