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认认真真地录制了一个故事,用心挑选了一段轻快的配乐。
这个故事,就是《咕叽咕叽》。
我喜欢它,带着一种孩童般的快乐,我读完了这本书,像个孩子一般露出了大大的,由衷的笑容。
掐指一算,我给娃读过的绘本,怎么也有四五百本了,有的讲述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有的设计了线条生动的绘图,还有的传递了发人深省的哲理......
《咕叽咕叽》这本书,恰恰融合了一本绘本的三个优秀的要素:好故事,好绘画,好哲理。
先说故事。
“有一颗蛋在地上滚。
滚过树林,
滚过花园,
又从斜坡滑了下去。
最后滚进一个鸭巢里。
鸭妈妈并没有发现不对劲,
继续孵蛋。
有一天,蛋破了。
第一颗蛋孵出的是一只有蓝点的小鸭,叫蜡笔。
第二颗是一只有条纹的小鸭,叫斑马。
第三颗是一只黄色的小鸭,叫月光。
第四颗孵出的是一只全身蓝绿色的小怪鸭,
嘴里还一边不停的发出咕叽咕叽的声音,
所以就叫做咕叽咕叽。”
你的眼前有没有浮现这样一幅画面:一颗棕色的,带有黑色斑点的硕大的蛋,正在叽里咕噜地滚下斜坡?你有没有担心它一不小心会碎掉?
你有没有想起丑小鸭的故事,一边替鸭妈妈操心,一边想着孵出来的会是什么小怪物?
蜡笔,斑马,月光,三只小鸭的名字好有趣啊,听起来,像不像是一匹蜡笔绘制的斑马,在月光下轻快地奔驰?而咕叽咕叽,又是什么鬼?
作者用诗一般的叙述,一下子就把孩子带进了想象中的童话世界,让人情不自禁地随着咕叽咕叽的故事,时而快乐,时而担忧,仿佛自己变成了那个长着两颗小豆眼,一对大鼻孔,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咕叽咕叽。
优美凝练的语言,给天马行空的想象插上了翅膀,让整本书透露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气息。但是,如果你以为这个故事脱离实际,那就大错特错了。尽管和鸭妈妈一起的生活简单而快乐,可有一天,咕叽咕叽还是遇到了大麻烦!至于麻烦是什么,嘿嘿,卖个关子,听听故事就知道啦。
再说绘画。
所谓“绘本”,最先吸引孩子的一定是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图画。这本书很奇怪,既没有没有用花花绿绿的颜色吸引眼球,也没有形象夸张的设计让人耳目一新,全书大量运用了黑色、蓝色、灰色和白色,明明是黯淡的冷色调,可是看上去竟然那样地舒服,少了“翻开一页就让眼睛惊吓一页”的感觉。故事中的动物,样子讨喜极了:总是闭着眼睛,昂首挺胸,大摇大摆走路的鸭子,有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味道;咕叽咕叽的小眼滴溜溜乱转,一看就是个小精豆子;三只表面凶狠的鳄鱼,嘴巴却是蓝色的,一口尖尖的白牙,看上去却怎么也找不到一丝威胁的样子,分明是三只好笨好笨的家伙嘛!书中还巧妙地运用了黑白对比的剪影艺术,赋予了整个故事电影般的欣赏感受。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本书作者是台湾著名图画书作家陈致元,单单看这滑稽的图片,我还真会把它当成外国作家的作品。这倒不是崇洋媚外,现在国内的绘本市场中,占据大半壁江山的还是引进绘本,而陈致元的绘画风格,的确让我眼前一亮,这部作品已经超出了国人传统意义上的中式绘画(有些绘本一看就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情),向世界范围迈出了一大步,无怪乎国内外好评如潮。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对此的评价是:“好的图画书能让孩子保持对视觉美感的敏锐,而《咕叽咕叽》的确做到了......图画就像是美术馆收藏品一样的高水平。”
最后说说哲理。
我一度对国内的童书不怎么感兴趣,因为觉得——实在是太强调教育意义了!曾经给孩子买过几本幼儿图书,里面随处可见的,是对孩子行为举止的规范和生活习惯的教导,我看了很是忧心。就这么说吧,你是愿意看美国大片还是国产巨制?答案自不待言,谁都希望看到制作精美、故事性强、没有说教口吻,把道理巧妙地融入其中的作品。没有人喜欢“被讲道理”,成人如此,孩子亦如是。
一本好的绘本,无论孩子是在欢笑声中,或是在沉思中结束阅读,ta一定是先被故事所吸引,然后才会思考故事引申出的意义。我们的生活,并不像教科书一样刻板和固定,一个故事给孩子带来的,可能会有千百种想法。写到这里,我停下来问小熊:“你说,这本书想告诉咱们什么呢?你读完是什么感受呢?”小熊想了想说:“那些鳄鱼很笨!”“还有吗?”“咕叽咕叽很聪明!”
每个人都遭遇过自我认同上的问题,或多或少曾被人排挤。作为成人的我们,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是,人要不断地学习包容不同的人和事物,同时学着接纳自己的不同,用更宽广的心胸去看待世界。这些道理,小孩子不懂,也说不出。我很感激陈致元,在故事的结尾,他写道:“咕叽咕叽一天比一天更勇敢、更强壮,成了一只快乐的鳄鱼鸭。”他避开了空谈的道理,用不留痕迹的笔触,给了孩子遐想与成长的空间,在咂摸滋味的同时,在孩子心间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小小的种子,也许现在还在沉睡,但总有一天,当阳光照耀ta,雨露滋养ta,风儿考验ta时,看似弱小的种子,也许会迸发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惊人力量。
回头想想,我做这个公众号的目的,不就是想把美好的,恒久的,故事所蕴含的能量,带给一个个小种子般的孩子吗?